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弹歌》 - 古歌谣
释义

《弹歌》 - 古歌谣

古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这是一首原始劳动歌谣。逯钦立所编《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将它列为开篇,足征它是我国光辉灿烂的诗歌源头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

这首歌谣撷自东汉赵晔写的具有演义类雏型的历史小说《吴越春秋》,“越王欲谋伐吴,范蠡选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 ‘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孝子守亲尸应在对偶家庭出现之后,也就是始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往后到父系氏族公社期间,婚姻由原来或长或短的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转变,距现在大约五千年左右。

明代冯惟讷为保存古诗资料,编成《诗纪》一书,此书为逯钦立编纂的基础。逯说,“今仍照《诗纪》列此”,即全书第一首。冯曾在《弹歌》下加注:“刘勰云: ‘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又曰: ‘断竹黄歌,乃二言之始。’”又注:“黄,黄帝也。”据此,则《文心雕龙》作者将这首歌谣看作是二言诗的始祖。

我们从《弹歌》本身的内容来判断,它应当是描写射猎劳动的,因为一音步短促的节奏跟从西周到春秋中期通行的《诗三百》的四言两音步,明显不同。这种二言一拍的紧迫节奏正与弹射野兽时紧张快速的步伐、音响、动作相吻合。因此,刘勰将它断为黄帝时期的歌谣,是有眼力的。

大家知道,炎帝、黄帝并非具体的人的实体,而是著名氏族部落的化身或代表。传说,在神农氏之后,即进人黄帝时期。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约相当于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史学界有人提出,黄帝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并且向阶级社会过渡。不管怎样,黄帝时期虽然有了农业、畜牧业,而渔猎仍是整个生活资料的来源中不可缺少的生产项目。他们用的狩猎工具有弹子、石块、石箭头、石矛头等等。《弹歌》应是当时打猎劳动生活的反映。

“断竹,续竹”两句颇费解。清代大学者沈德潜的弟子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说:“断竹为弓背,续竹为弓弦。”据此则两句似指制作这一劳动工具的过程。这是可信的。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在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就已发明了弓,将物体的弹力和人的体力结合起来,射得远,飞得快,打得准,成了人们手中新的强有力的武器,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黄帝时的打猎活动,主要是成年男子结伙而出,追逐围猎,以弹弓、弓箭射杀。“飞土”,土,指用泥土捏制阴干成的弹丸。关于以弹弓射击弹丸,古籍多有记载。如西汉刘向《说苑·善说》:“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宍”,古肉字,这里指野兽。准此,这首上古歌谣可意译为:砍下竹子做弓背,紧系两端作弓弦;射出坚硬的土弹丸,猎取野兽作美餐。

这首歌谣赞颂集体力量、勇敢追逐野兽和新的劳动工具,洋溢着战胜自然、紧张劳动的欢乐气氛。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估计在上古口头流传,不胫而走,流布四方,待到文字发明之后,就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先民们仅用八个字就概括了狩猎的劳动,并且描写出冲击围打时的图景。诗歌是最简炼的文学样式。这首从劳动中产生的歌谣,为我们诗歌国度的创作开了好的头。四个动词,四个宾语,动作干脆利落,对象明确清晰,节奏短促,句句押韵,音节响亮,语言明净,质朴无华。它由炎黄子孙代代口传心授,瓜瓞唪唪,绵绵不绝, 一直至今。这种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令人拍案称妙,赞不绝口!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