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释义

儒教伦理哲学的基本范畴,即人的本性。性字的原义是“生”,与生俱来,故称作 “性”。《礼记·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所以现在人们还把与生俱来的本性叫作天性。人的天性是什么?是恶,是善,还是无善恶? 一句话,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便是儒教伦理的一个中心命题。孔子非常谨慎,只是说: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只是对现象的客观陈述,并没有作道德判断。孔子的学生子贡回忆说: “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听得到; 老师关于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却听不到。”孔子死后,这个 “性” 却成了热门话题。孟子主张 “性善”,荀子主张 “性恶”,董仲舒则将 “性” 分为上中下三等,有“圣人之性” (善)、“中民之性”(善 恶 相 间) 和 “斗 筲 之 性”(恶)。关键在于对 “性” 的解释不一样,于是结论也就不同。因为,与生俱来的本性究竟包括哪些东西,这实际上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到了宋代,随着对人自身认识的加深,人性问题更成了理学家探讨的焦点。程颐认为,性就是所谓 “天理”: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也就是说,所谓“性” 就是天赋道德,是 “天理”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当然是纯然至善的。这显然是孟子 “性善”论的翻版。关键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个人就可能有善恶邪正是非,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是伦理学上的假设。于是张载就将人性一分为二,“天地之性”和 “气质之性”,这就是善恶的来源。张载用了一个现代人无法说清、而古代人却心领神会的概念来描述人性的起源,这个概念叫作 “气”,人就是由这个“气” 构成的。而 “气” 又分清浊,得清气者就是圣人,得浊气者就是中间人物,得最浊之气者就是恶人。气有清浊,所以人性有善恶,这就是气质之性,是人生下来后才具有的本性,有善有恶; 而在人未生之前,人就具有一种纯然至善的 “天地之性”,人之所以有善恶,就在于后天的 “气质之性”障蔽了先天的 “天地之性”。朱熹在张载二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人性分为 “天理” 与 “人欲”,天理是善的来源,人欲是恶的来源。圣人不是生来没有人欲,而是能够灭尽人欲; 恶人不是没有天理,而是人欲横流,天良丧尽。这代表了宋以后儒教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显然,儒教的人性论,总是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评判人性的善恶,始终没有从自然人本身的角度来分析人及人性的弱点,时过境迁,儒教的人性论就显得非常肤浅,对现代人也就失去了启示的意义。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