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一贤间气生,麟趾凤凰羽。何意人之望,未为王者辅。
出镇忽推才,盛哉文且武。南越寄维城,雄雄拥甲兵。
鼓门通幕府,天井入军营。厥俗多豪侈,古来难致礼。
唯君饮冰心,可酌贪泉水。忠臣感圣君,徇义不邀勋。
龙镜逃山魅,霜风破嶂雪。征途凡几转,魏阙如在眼。
向郡海潮迎,指乡关树远。按节化瓯闽,下车佳政新。
应令尉陀俗,还作上皇人。支离交俊哲,弱冠至华发。
昔许霄汉期,今嗟鹏鷃别。图南不可御,惆怅守薄暮。

《送李大夫赴广州》唐朝诗人钱起的作品。

【注释】:

忠:

①尽心竭力。《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尚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遂:举荐。)②为君王尽心尽责。《战国策·秦策一》:“昔者子胥忠其君。”(子胥:人名。)

臣:

①战俘。《礼记·少仪》:“臣则左之。”(左之:指用左手牵战俘。)②男性奴隶。《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苦,不苦于此矣。”(虽:即使。)③国君统属的民众。《诗经·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率土:在境域之内。)④君主制时代的官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⑤为臣;称臣。《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支:抵抗。)⑥指尽臣子之责。《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统西川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⑦古时臣民对君主的谦称。《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⑧作为一般人的谦称。《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感:

①感动。《荀子·乐论》:“其感人深。”《汉书·礼乐志》:“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②感慨;情感。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曹植《洛神赋序》:“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③感觉。《庄子·刻意》:“感而后应,迫而后动。”④通“憾(hàn)”。遗憾。《汉书·杜邺传》:“内无感恨之隙(xì),外无侵侮之羞。”(隙:指人际关系上的隔阂。)⑤通“撼(hàn)”。动;摇。《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舒:徐缓。脱脱:脚步轻缓的样子。帨:系在腰带上的佩巾。)

圣:

①通达事理;事事精通;超越常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大而化之:既表现出了光辉,又能融会贯通。)②圣明;品德智慧极高的人。《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圣明者,述作之谓也。”③对某门学问、技艺有很高成就的人。《抱朴子·辨问》:“善刻削之尤巧者则谓之木圣。”④神通。佚名《锁齐天大圣》第二折:“奉上帝敕令,着吾神统领十万天兵,与此妖魔斗圣,走一遭去。”⑤封建时代称帝王或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

君:

①君主。《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大:伟大。)②封号。《战国策·燕策二》:“乐毅奔赵,赵封以望诺君。”《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信陵君列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③对人的尊称。《战国策·齐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地名。)特指妻妾称夫,子孙称父祖辈。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宰:指县令。)[君子]与“小人”相对。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这就可以了。)

徇:

(旧读xún) ①巡行;宣告政令。《左传·襄公十四年》:“遒人以木铎徇于路。”②巡视。《后汉书·杜乔传》:“使徇察兖(yǎn)州。”③带兵夺取。《史记·陈涉世家》:“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④顺从;遵从。《左传·文公十一年》:“国人弗徇。”⑤为了追求某种目的而舍身。也作“殉”。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义:

(一)①合宜;合理。《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使:役使。)也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②正义;道义。《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③指卓异过人的品行与节操。《史记·信陵君列传》:“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急:急于援助。)④名分。《商君书·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秩,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也。”(秩:等级;次序。)⑤交情;情分。《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两下恩深义重,各不相舍。”⑥意义;含义。《晋书·王隐传》:“文体混漫,义不可解。”⑦公益的;为公益事业而举办的。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周)畅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骇骨万余,为立义冢(zhǒng)。”(客:寄居他乡。冢:坟墓。)⑧因领养或拜认而结成的亲属关系。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兴尼寺》:“汝南王闻而异之,拜为义父。”⑨假的;人造的。《新唐书·五行志一》:“义髻(jì)抛河里。”(髻:发髻。)⑩通“议”。议论。《战国策·东周策》:“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吕氏春秋· 上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11)通“俄é”。邪曲。《左传·文公十八年》:“掩义隐贼。” (二)yí ①仪容;状貌。《汉书·高帝纪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②礼仪;仪制。《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邀:

①迎候。《庄子·寓言》:“阳子居南之沛,老聃(dān)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之:往。沛:地名。老聃:即老子。)②拦截。《汉书 ·匈奴传上》:“大将军霍光欲发兵邀击之。”③求取;希望得到。沈约《郊居赋》:“不慕权于城市,岂邀名于屠肆。”(肆:店铺。)④约请。李白《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

勋:

①功勋;特殊功劳。《尚书·大禹谟》:“其克有勋。”②官品名。北朝至明对有功人员赐予的荣誉称号。《魏书·源怀传》:“伏寻条制,勋品以下,罪发逃亡,遇恩不宥。”(罪发:罪行显露。恩:指皇帝恩赦。)


诗文 忠臣感圣君,徇义不邀勋。
释义

忠臣感圣君,徇义不邀勋。

“忠臣感圣君,徇义不邀勋。”诗句出处:《送李大夫赴广州》;是唐朝诗人钱起的作品。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