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左传》 |
释义 | 《左传》《左传》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晋杜预把它和孔子的《春秋》合在一起,用它来解释《春秋》,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省称《左传》。作者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是孔子同时或稍后人,生平事迹不详。汉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丘左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而立功,,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所有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唐以后学者始有认为《左传》非左丘明所作者。唐赵匡以为作《左传》的左氏与《论语》上所说的左丘明是两人,左丘明是孔子以前的贤人,如史佚、迟任等见称于当时;左氏盖与公羊氏、谷梁氏相似,都是孔门以后的门人。(见陆淳《春秋啖赵集传纂例赵氏损义益章》)宋王安石曾撰《春秋解》一卷,证明左氏非左丘明凡十一事。宋郑樵《六经奥论·左氏非丘明辨》更设八验,以为左氏非丘明,而是六国时楚人。清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以为系汉刘歆由《国语》篡改而成。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自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皆以《春秋》传出左丘明,左丘明受经于孔子,魏晋以来儒者,更无异议。至唐赵匡始谓左氏非丘明,盖欲攻传之不合经,必先攻作传之人,非受经于孔子,与王柏欲攻毛诗,先攻毛诗不传于子夏,其智一也。宋元诸儒,相继并起。王安石有《春秋解》一卷,证左氏非丘明者十一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出依托,今未见其书,不知十一事者何据?其余辨论,惟朱子谓‘虞不腊矣’为秦人之语。叶梦得谓纪事终于智伯,当为六国时人,似为近理。然考《史记·秦本纪》称惠文君十二年始腊。张守节《正义》称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明古有腊祭,秦至是始用,非至是始创。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亦驳此说曰:‘史称“秦文公始有史以记事,秦宣公初志闰月。”岂亦中国所无,待秦独创哉?’则腊为秦礼之说,未可据也。《左传》载预断祸福,无不征验,盖不免从后傅合之。惟哀公九年,称赵氏‘其世有乱’,后竟不然,是未见后事之证也。《经》止获麟,而弟子续至孔子卒;《传》载智伯之亡,殆亦后人所续。《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有扬雄之语,不能执是一事指司马迁为后汉人也。则载及智伯之说,不足疑也。今仍定为左丘明作以祛众惑。”近代研究者多认为此书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书中记事用夏历,以《春秋》为记事提纲,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个鲁君的世次来记载。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它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史书,又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在思想内容上,它表现了初期的民本思想,其次是爱国思想;它对宗法制度的逐渐解体、领主统治阶级的尖锐对立,作了有力的揭露;对暴君的凶残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对当时一些为人民作了一定贡献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作了尽情热烈的歌颂。对劳动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也作了一定的记载。但书中也有严重的缺点,主要表现是对于宗法伦理思想、正统等级观念及宗教迷信的宣扬。其主要艺术成就表现在: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文辞生动优美,议论精辟深刻,而且描绘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善于用委曲尽致的笔调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唐刘知几盛誉道:“左氏之叙事也,述行事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史通·杂说上》)对它的注释,著名的有: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唐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清刘文淇的《春秋左传旧注疏证》和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王伯祥的《左传读本》、朱东润的《左传选》等。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