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崔府君 |
释义 | 崔府君《事物纪原》卷七: 显应公,在京城北,即崔府君祠也。相传唐滏阳令,没为神,主幽冥。本庙在磁州,淳化中民于此置庙。至道二年,晋国公主石氏祈有应,以事闻,诏赐名护国。景祐二年,封护国显应公。 《宋会要辑稿》礼一四之二一: (景德三年)自后开封府县文宣王、浚仪县崔府君、天王、毕卓、九龙等庙皆遣官祭告。 《宋人轶事汇编》卷三引《南渡录》: 康 王 质 于金,遣还。奔窜疲困,假寐于崔府君庙,梦神人曰:“金人追及,速去,已备马于门首。”康王跃马南驰。既渡河,马不复动,视之则泥马也。 《宋人轶事汇编》 卷三引 《埤雅广要》: 孝宗母张氏,梦崔府君拥一羊,丁未生孝宗于秀州,小名羊。高宗先养宫内,赐名瑗,适与崔府君同名。 崔府君 (元刊 《新编连相搜神广记》) 《文献通考·郊社考》 二三: 崔府君庙在京城北,相传唐滏阳令,没为神,主幽冥事。庙在磁州。淳化初,民有于此置庙,后诏修庙宇,赐名护国庙。景德元年重修,每岁春秋令开封府遣官致祭。后封护国显应公。 《梦粱录》卷四: 六月初六日,敕封护国显应兴福普祐真君诞辰,乃磁州崔府君,系东汉人也。靖康时高庙 (宋高宗) 为亲王日出使到磁州界,神显灵卫驾,因建此宫观,崇奉香火,以褒其功。 《梁溪漫志》 卷十: 磁州有崔府君庙,邦人严奉。又京师北郊亦建庙。中兴驻跸临安,加封真君,筑祠西湖上,像设尤严。或以其神为崔子玉,非也。神乃唐贞观中相州滏阳令,迁蒲州刺史,有惠爱于滏阳,后为磁州,民为立祠。殁,因葬其地。本朝景祐二年七月诏曰:“眷是灵祠,本于外服,且以惠存滏邑,恩结蒲人,生著令猷,殁司幽府。案求世系,虽史逸其传,尸祝王官,而民赖其福。崔府君宜特封护国显应公,有司遣官祭告。” 然迄莫知其名字。 《元史》卷一百九十二 《观音奴传》: 宁陵豪民杨甲,夙嗜王乙田三顷,不能得。值王以饥携其妻就食淮南,而王得疾死,其妻还,则田为杨据矣。王妻诉之官,杨行贿,伪作文凭,曰: “王在时已售我。” 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杨惧神之灵,先期以羊酒凂巫嘱神勿泄其事。及王与杨诣祠质之,果无所显明。观音奴疑之,召巫诘问,巫吐其实曰: “杨以羊酒凂我嘱神曰:‘我实据王田,幸神勿泄也。’” 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责神而撤其祠。 《续文献通考·群祀考》 三: (元至元) 十五年正月,封磁州神崔府君为齐圣广祐王。元好问《崔府君庙记》 曰: 唐崔子玉府君祠,在所有之,或谓之亚岳,或谓之显应王者,皆莫知所从来。府君定平人,太宗时为长子令,有惠爱之风。本道采访使与长子尉刘内行弗备,且有赃赇之鄙。时县有虎害,府君谓二人者宜当之,已而果然。及一孝子为所食,乃以牒摄虎至,使服罪,一县以为神而庙事之。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 崔府君者,乃祈州鼓城人也。父让,世为巨农,纯良德义,乡里推重,年将知命,未立继嗣。让与妻议之曰:“我平日所为,常存济物之心,今何无嗣? 不若与汝共发虔诚,祷于北岳。” 妻从其言,同诣北岳祠下祷祝,祈嗣毕,归邸中安下。是夜,夫妻梦一仙童手擎一合。崔让问之,童曰:“帝赐合中之物,令君夫妻吞之。” 言讫,举合盖,视之,见美玉二枚。夫妻各吞其一,忽然而觉。自后有娠,腹怀十月满足,于隋大业三年六月六日降生一子,神彩秀美,异于常人,幼而从学,日诵千言,不窥群子之戏,因名子玉。凡事过人,乡人咸为积善之家天赐也。 《列仙全传》卷五: 崔子玉,名珏,蕲州彭城人,人称为崔府君,以其昼理阳间,夜断阴府也。唐贞观七年,应贤良科,除潞州长子县令,发擿人鬼,无异神明。一日示谕居民: 自五月望日及望后一日,无得私宰猎射。时有潜出郭外弋得兔一只,为城吏搜执庭下。子玉讯之曰: “若故犯忌,吾不能释若。虽然,愿即县庭受罚,阴府受罚?” 弋人自揆阴理幽远,愿于阴府。言讫,辄令放还。是夜弋人方就枕,见一黄衣吏拘至一殿庭,见子玉王者冠服,检诸犯罪状,或促其年,或堕其后,或减损其禄位,弋人亦加决罚,令还,遂惊梦觉,悔恨无及矣。一日门吏白曰: “雕黄岭有虎,甚伤人。” 子玉即遣吏孟完赍符牒至山庙勾虎,虎即出,口衔牒随吏至县。子玉责之曰: “汝乃异类,而啖食人命,罪无赦。” 虎自触阶而死。太宗尝呼为仙吏。无何,复迁令滏阳县。县西南五里有河,时忽汛漂民田。子玉于河上设坛,奏词上帝,顷间,见一巨蛇浮于水面而死,水辄消去。一日子玉与杨叟奕,忽有黄衣数辈执符而前曰:“奉帝命,召崔子玉为磁州都土地。”次有百余人捧玉圭玉带,紫服碧冠,五岳位旗,箫韶盈耳。复有一神控白马至,曰: “帝命即行。” 于是子玉嘱二子曰: “吾将去世,无得过恸。” 乃书百字铭以训二子,若寝而逝。年六十四。安禄山反,玄宗夜梦神人告之曰: “贼当自灭,陛下无恐。” 帝问姓名,对曰: “臣滏阳令崔珏也。” 帝还阙,建庙,封为灵圣护国侯。宋高宗走巨鹿时,马毙,冒雨独行,路遇三歧,不知所适。忽见一白马前行,帝欲及乘之,逐其后。晚至一神祠,见庑下有一白马,就视之,汗出如雨,因宿庑下。梦紫袍人以杖击地曰:“亟行。” 帝惊起,饥甚,正踌蹰,闻殿内有声,乃登殿观像,即梦中见者,视板题云 “磁州都土地崔府君”,板后有一合,内有酒肉,帝辄食之。欲出,向白马复前导,至斜桥谷始不见。遂遇耿南仲将民兵数千来迎。及南渡,首为立庙。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卷三九引《祁州志》: 及玄宗值禄山乱,梦府君语曰:“毋他适,贼不久灭矣。” 贼平,特命建祠阙下,封灵圣护国侯。(武宗会昌年间,封为护国威胜公。) (宋) 真宗加封崔府君为护国西齐王。 高宗驻跸临安,首为立庙,赐额曰显卫。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卷五○: 《苏州府志》: 东岳行祠,祠在常熟县治西一里,虞山之南麓,宋淳熙九年建。中天齐仁寿帝,左司命真君,右崔府君。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卷五○: 《陕西通志》: 唐崔府君庙,庙在清涧县治北街,祀崔子玉。仕长子县令,有异政,为神。宋封护国西齐王,秦晋间多祀之。 《铸鼎余闻》 卷三: 《磁州崔府君神异录》: 王姓崔,讳珏,字子玉,祁州古城县人。考讳让,母刘,厚德好施,梦岱岳神赐以双玉,乃生王。时隋开皇五年六月六日也。仁寿元年举孝廉,二年拜太子府傅监。唐贞观元年应聘,转兵部员外郎,既而宰长子,尹卫邑,令滏阳,守蒲州,兼河东道。二十四年采访使,三十二年十月十日卒于官,年六十四。遗命葬磁州滏阳鼓山西河村之北,滏民庙祀之。(均案:《台州府志》作邳州彭城人) 宋楼钥 《攻媿集》载 《显应观记》 云: 靖康中,高宗再使金。磁去金不百里,谒祠下,神马拥舆。州人知神之意,劝帝还辕。(均案: 此即世所传泥马渡康王一事。)又云府君贞观中为相州滏阳令,迁蒲州刺史,史失其名。在滏阳有惠爱,民为立祠。后葬其地。《仁宗实录》:景祐二年封崔府君为护国显应公,元符二年即旧号封王,七年加封护国显应昭惠王,淳熙十三年奉光尧圣旨,改封真君。季夏六日,相传为府君生朝。 《交翠轩笔记》 卷一: 磁州崔府君庙,自宋以来,灵响昭著。泥马渡高宗之事,见于 《南渡录》。《宋史·宗泽传》 乃云: 康王再使金,至磁州,宗泽劝留,不从,乃假神以止之曰:“此间有崔府君庙,甚灵,可以 卜珓。”庙有马,是夜果衔车辇等物填塞去路。此本于 《三朝北盟会编》、《中兴小记》 诸书,楼攻媿 《中兴显应观记》 亦著其说,方知俗说之不可信。府君名字不可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以为汉之崔瑗,亦承俗说之误。惟楼攻媿记辨论最详。记云: 窃考神之所自,不知者以为北魏之伯渊,其知者以为后汉之子玉,虽皆名公,而实非也。《续会要》等书亦不详谛,或误后人。唐武德元年置磁州,贞观元年州废,而以滏阳属相,至永泰初始复旧。《仁宗实录》: 景祐二年,封崔府君为护国显应公。且言府君贞观中为相州滏阳令,再迁蒲州刺史。史失其名,在滏阳有爱惠,民为立祠,后因葬其地。咸平二年,始赐府君之庙,而京师北郊及郡县奉之如岳祠。至是因民之所信向而封崇之。故诏曰: “惠在滏邑,恩结蒲人。” 又曰: “按求世系,虽史逸其传,尸祝王官,而民赖其德。”使果谓子玉与伯渊,安得谓 “史逸其传” 欤? 元符二年,即旧号封王,大观赐庙额,政和赐冠冕,七年加封护国显应昭惠王,宣和三年,郡守韩景朝辞,承上命茸治祠曰敷灵,观曰显应,且案旧碑为之记,其说略与 《实录》 同云云。费衮 《梁溪漫志》 亦云: 或以其神为崔子玉,非也。是当时皆知其误。明人 《崔府君实录》 又谓府君讳珏字子玉,以汉人之字加于唐人之名,则尤不足深辨矣。 [案] 崔府君在民间亦极有名,相传在世时即昼理阳,夜治阴。死后奉为主幽冥之神,或列为东岳大帝之辅佐。据诸书所载,实为唐代之地方官,因有德政,死后为当地人民所奉祀。然又有两种传说,初仅称其神崔姓,不知其名,或谓名瑗,官唐滏阳县令,没为神。滏阳为磁州州治,故于磁州立庙祀之。元代又有谓崔府君名珏字子玉,为唐长子县令。以后二说合一,谓府君崔珏,字子玉,宰长子,令滏阳。以其主幽冥,或称为亚岳。《西游记》 中有酆都判官崔珏,当即本此。其祀宋代颇兴,至南宋初,有泥马渡康王故事流传,实亦赵构企图借神威以自重,遂于京都临安立庙。以后其庙渐多。北宋曾封为公(或谓封王),然民间多以府君称之。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