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孤独》 |
释义 | 《孤独》《孤独》 拜伦
坐在山岩上,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 或者缓缓地寻觅树林荫蔽的景色, 走进那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 和人的领域以外的万物共同生活, 或者攀登绝路的、幽独奥秘的峰峦, 和那荒野中、无人圈养的禽兽一起, 独自倚在悬崖上,看瀑布的飞溅—— 这不算孤独; 这不过是和自然的美丽 展开会谈,这是打开她的富藏浏览。 然而,如果是在人群、喧嚣和杂沓中, 去听、去看、去感受,一心获取财富, 成了一个疲倦的游民,茫然随世浮沉, 没有人祝福我们,也没有谁可以祝福, 到处是不可共患难的、荣华的奴仆! 人们尽在阿谀、追随、钻营和求告, 虽然在知觉上和我们也是同族, 如果我们死了,却不会稍敛一下笑: 这才是举目无亲; 呵,这个,这才是孤独! (查良铮 译) 【赏析】 1811年拜伦游历欧洲归来,1812年开始创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同年发表了长诗的第一、二两章,1816年发表第三章,1818年发表第四章。长诗通过主人公哈罗德的欧洲经历,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理想的情怀。 孤独是诗人不可避免的痛苦,也是诗人拥有的精神财富。拜伦这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诗人,由于他的心灵是那么纯净孤高,在世俗的人群里,自然听不到与之相应和的声音,感受不到真正的生命。为了摆脱孤独,或者更确切地说,感受孤独,他独自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坐在山岩上,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或者缓缓地寻觅树林荫蔽的景色……”这时,孤独已“不算孤独”。在这个世界里,自然界的河流、山林、瀑布、禽兽全都获得了灵性,它们仿佛在齐声告诉诗人:这是个美丽纯洁的世界,这儿拥有丰富的宝藏; 在这个世界里,诗人展开了自己的心胸,忘却了尘世间纷扰的浊流,成了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理解了诗人,诗人听懂了它的语言,他们亲切地 “展开会谈”。这样的孤独,“不算孤独”。 然而,这只是“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这样美好的事物和感受只存在于“人的领域以外的万物”之中,回到“人群、喧嚣和杂沓中”,诗人将看到怎样的情景呢? ——“没有人祝福我们,也没有谁可以祝福,到处是不可共患难的、荣华的奴仆!”这里没有河流、沼泽,没有瀑布、峰峦,只有滋生在丑恶的灵魂中的“阿谀,追随,钻营和求告”。诗人即便死去,也不会使这些麻木不仁的 “同类”“稍敛一下笑”。诗人在这样的人群中,怎能不悲叹: “这才是举目无亲; 呵,这个,这才是孤独!” 《孤独》 领着我们去大自然观光,正当我们陶醉于优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又被它突然带回现实世界,山水美景与诗人描绘的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个对比,我们或许能够更加了解拜伦和他所处的社会。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