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小乘经典——阿含经 |
释义 | 小乘经典——阿含经“阿含”,梵文音译,也作“阿笈摩”,意译是“无比法”、“教”、“传”,大意是“传承的教说”或“集结教说的经典”。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涅槃后不久,大迦叶召集五百弟子在王舍城举行第一结集,当时由阿难诵出了经藏,亦即五部阿含。但学术界认为这种传说不尽可信。阿含中的主要内容大约是第一结集就有了,但直到部派佛教时期,才逐渐被整理与编纂起来,约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才用文字书写下来。据说当时各个部派都有自己的阿含经。由于这些阿含有着同一个来源,又是由不同的人编纂而成,因此各部派的阿含虽大体相应,但内容不尽相同。现各部派的阿含几乎都失传了,只在南传大藏经中还保留了《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等五部阿含,它们都是属于南传斯里兰卡上座部系统的经典。汉文大藏经中也保留了《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等四部,它们与南传大藏经的前四部阿含大体相应,但分别属于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化地部、大众部等。 阿含经基本上以言行录的体裁,记述释迦牟尼的说教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与传教活动,论述了初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无常、无我、五蕴、四禅等。 《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是汉文大藏经中所存的四部阿含之一,共二十二卷,由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所译。它由三十部不同主题的经典汇集而成,由于这些经典在阿含经中属篇幅较长的经,所以把它们的汇集称作《长阿含经》。学术界一般认为汉译《长阿含经》是印度佛教法藏部的传本。现该经的梵文原本已佚,近代以来曾在中亚发现若干梵文残片。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大藏经的《长部尼伽耶》大体相应,略有异同。一般认为汉译本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列在一起,而南传本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长阿含经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以数字顺序排列叙述。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禅、五蕴等。(2)叙述释迦牟尼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传教活动。(3)叙述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4)驳斥外道,包括婆罗门教及当时影响较大的“六师外道”的理论。 《长阿含》中有些经典记述了释迦牟尼的言行。如《游行经》记述了释迦牟尼临涅槃前怎样从王舍城前往舍卫城,途中经过哪些地方,说了些什么法,其后怎么来到拘尸那迦,在两棵娑罗树间涅槃。其后怎么火化,八分舍利等等。如果舍弃其中一些神话的因素,基本可以看作是释迦牟尼逝世这一事件的实录。 《长阿含》中不少经典反映了释迦牟尼平时是怎样说法的。如《种德经》记述了这么一个故事:瞻婆城有一个婆罗门,名叫“种德”。他自诩血统纯正,学识丰富,平日很傲慢。有一次,释迦牟尼来到瞻婆城,种德前去拜访他。释迦牟尼凭借神通知道种德心中想些什么,就故意问他:“一个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婆罗门?”种德回答:“应该具备五个条件。首先,必须要有纯正的血统;其次要有丰富的知识;第三要五官端正;第四要严格遵守所有的戒律;第五要智慧通达。”释迦牟尼听后,微笑着说:“你说得真好啊!不过,如果从你的条件中取掉一条,行不行呢?”种德想了想说:“可以取掉第一条,余下的四条就够了。”释迦牟尼说:“是啊!是啊!不过,能不能再取掉一条呢?”种德考虑了一会,说:“如果他五官端正,智慧通达,持戒具足,也就可算是一个真正的婆罗门了。”释迦牟尼笑着说:“你说得太好了。不过,能不能再取掉一条呢?”种德考虑再三,狠了狠心,说:“那么五官端正这一条也可以取掉。”这时,旁听的许多婆罗门议论纷纷,都觉得这怎么能行呢? 种德说:“你们大家都知道,我有一个外甥,名叫摩纳。他长得很漂亮,学识丰富,无所不晓,出身也好。可他平日杀生、偷盗、奸淫,说谎骗人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也能算是真正的婆罗门吗? 由此看来,前三条都是用不着的。”释迦牟尼说:“你说得太好了。那么,能不能再取掉一条呢?”种德考虑再三,断然地说:“不!不行了。因为持戒与智慧密切相关,缺一不可。”释迦牟尼说:“善哉!善哉!只有坚守戒律,人才能增长智慧。同时,正因为具备了智慧,人才能坚守戒律。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就好比人的左右两手,互相搓洗,才能搓洗干净。所以我要求比丘必须具备戒、慧这两条。”这个故事的目的虽然是强调戒律、智慧两者的重要性(后来小乘佛教主张修行主要靠戒律、禅定、智慧三种方法),但从中也可以看出释迦牟尼是如何循循善诱,善于因势利导来说法。 《长阿含》的不少经典还反映了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教的立场。比如《三明经》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几个信奉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自称自己的宗教最优越,死后能升入大梵天神的天堂。释迦牟尼问他们:“你们见过梵天吗? 你们的师傅,以及师傅的师傅见过梵天吗?”婆罗门们回答:“没有。”释迦牟尼说:“假如有一个人对你们说,他认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有着闭花羞月、沉鱼落雁之貌,并且对他情意绵绵,关系十分密切。但当你们问他这个姑娘家住哪里时,他说不知道;问他这个姑娘姓什么叫什么?他说不知道;问他这个姑娘的父母是谁? 他又说不知道。那么,他说的与这个姑娘是情侣的话可信吗?同样,你们及你们的师傅们都没有见过梵天,却说自己能引导别人去梵天那儿,又怎么能令人相信呢?”释迦牟尼辛辣的语言驳得那几个婆罗门哑口无言。 《长阿含》是研究初期佛教、部派佛教及当时印度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中阿含经》 《中阿含经》是汉文大藏经中所存四部阿含之一,共六十卷,由东晋瞿昙僧伽提婆所译。它一共包括了二百二十二部记载了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言行的经典。由于这些经典的篇幅在所有的阿含经中不算太短,但也不像《长阿含经》那么长,所以称作《中阿含经》。学术界一般认为汉译《中阿含经》是印度佛教说一切有部的传本。现该经的梵文原本已佚,只有少量残片近代在我国新疆出土。汉译《中阿含经》与南传大藏经的《中部尼伽耶》大体相应,但收经要更多一些。 《中阿含经》所收经典,共分为五诵十八品,但分品时有的据所述的教义分,有的据经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分,有的据说法的形式分,如此等等,并没有划一的标准。全经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 (1)论述各种修行方式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达到涅槃解脱方面的作用。如戒、定、慧被视为解脱必由的三种主要方法,经内论述就较多。(2)论述因果报应。(3)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理论。 《中阿含经》在论述道理的时候,往往举一些生活事例或寓言故事来作比喻,故通俗易懂。例如《中阿含· 箭喻经》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叫鬘童子的来到释迦牟尼住处,提出一系列问题:世界到底是永恒的,还是也有毁灭的一天? 世界有没有边际? 灵魂与肉体是不是同一的? 如来会不会死? 希望释迦牟尼解答。释迦牟尼拒绝回答这些问题,他对弟子们说:“假如有一个人,身中了一支毒箭,故而生命垂危。他的亲友们一见,连忙张罗着给他找医生救命。然而他却说:‘你们先别拔箭,我想要知道那个射我的人姓甚名谁,个子高矮,皮肤黑白,到底是什么种姓,住在什么地方? 你们先别拔箭,我想要知道那张射我的弓到底是用桑木,还是用柘木或角做的? 你们先别拔箭,我想要知道那弓弦到底是用鹿筋,还是用丝做的? 你们先别拔箭,我想要知道那箭干是木头的还是竹制的? 缠箭的是牛筋还是鹿筋? 箭羽是用什么鸟的羽毛做的?那造箭的人到底是谁?’如此等等。没等他把问题问完,箭毒发作,他就死掉了。现在这个鬘童子就和这个中箭的人一样愚蠢。他没有认识到,无论世界是永恒还是短暂,这世界都充满了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抵达涅槃。而这些世界永恒不永恒之类的问题与我们的涅槃解脱毫无关系,所以我不回答他。”这个故事既说明释迦牟尼传道说法的风格,也反映了早期佛教特别注重宗教的实际修炼,反对玄奥的哲学思辨。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是汉文大藏经中所存的四部阿含之一,共五十卷,由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它共包括了一千三百六十二部篇幅短小、内容广泛的小经,所以称作《杂阿含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印度佛教化地部的传本,但也有人认为它是说一切有部的传本。该经的梵文原本已佚,近代以来在新疆一带曾发现若干梵文残片。汉译《杂阿含经》与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尼伽耶》大体相应,但后者无论在经典内容还是经文编排上都比前者更有系统性。有的学者认为汉译《杂阿含经》中有大乘影响的痕迹。在汉文大藏经中还保存了一部《别译杂阿含经》十六卷。失译人名,共由三百六十四部小经组成。这部经典想必是另一个小乘部派的传承本,但到底出于哪一个部派,尚待进一步研究。 此经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联系比丘修习禅定讲述佛教教义,主张“善摄诸根”,“内寂其心,如实观察”。阐明正确的禅思,并斥责外道的禅观。记述修禅的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及其所要达到的结果。所以有人认为此经重在指示止观道理,为修禅者所专习。(2)论述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首先详释五蕴、六处、缘起、十二因缘等学说,以阐明无常、苦、空、无我的思想。此外阐述了四谛、四食、八正道、四念处、七觉支、四禅、十八界、因果报应等学说。(3) 向优婆塞(善男)、优婆夷(信女)宣传佛法,鼓励他们信奉佛教,皈依三宝,勤修善业。 该经是在长时间内慢慢形成并被编纂起来的。如卷二三记述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带领众僧进城乞食,这时有两个儿童在路边玩沙子。其中一个名叫阇那的儿童见释迦牟尼等过来,就捧起一捧沙土,当作饭食布施给释迦牟尼。于是释迦牟尼说:“这个孩子知道向佛提供布施。由于他的这一功德,他以后会投胎成为统一全南瞻部洲的转轮圣王。我涅槃后一百年,他将在华氏城登位为王,名叫‘阿育王’。他还将把我的舍利分布在全国各地,一天之内修建八万四千座塔供奉我的舍利。”后来,这孩子果然如释迦牟尼预言的,投胎成了阿育王。 《杂阿含经》中的这一段故事,显然出现在阿育王登上王位之后。这说明汉译《杂阿含经》原本的最后形成,一定是阿育王以后的事情了。 《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是汉文大藏经中所存四部阿含之一,共五十一卷。由东晋僧人瞿昙僧伽提婆所译。全经共分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部经,经文按照法数的顺序相次编纂,从“一法”开始,逐次增加,一直到“十一法”,所以叫作《增一阿含经》。由于汉译的这部《增一阿含经》中有不少大乘的用语,如“菩萨”、“六度”、“菩萨发意趣大乘”;还反映了不少大乘的思想,如“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的“法身佛”思想;所以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受大乘思想影响较深的印度佛教大众部传本。该经的梵文原本已佚。汉译《增一阿含经》与南传大藏经的《增支部尼伽耶》大体相应,但后者收经比前者为多。另外,前秦建元二十年至二十一年(384—385),在释道安的主持下,曾由兜佉勒僧昙摩难提诵出,竺佛念翻译,译出过一部《增一阿含经》,共五十卷。据《开元录》记载,这部《增一阿含经》与僧伽提婆译本略有不同。但后来这部经未见入藏,可见是亡佚了。不过,在梁代编纂的《经律异相》中,保存了竺佛念译本的不少片断。 《增一阿含经》记述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及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诸项教义。该经的重点在于宣传持戒、布施、生天、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有人认为它是劝化者专习的著作。该经卷一引用了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阿难所作的一首偈颂: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对佛教下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意思说所有的佛教徒都应该修善积德,不干坏事,并从心灵深处去恶向善,趋于涅槃。佛教认为,这一偈颂包括了佛教思想的全部精华,所以后代经常有人引用这一首偈颂来说明佛教的主张与要求。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