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孙子·谋攻》 |
释义 | 《孙子·谋攻》《孙子》 这是一篇总结战争经验、论述谋划进攻敌人、克敌制胜的军事论文。 孙子在文中明确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高准则。《谋攻》全篇以此为中心论点,分四段进行论述。第一段,谈谋攻的战略总原则,阐明谋攻的意义。文章开门见山,从用兵的策略落笔,依次列举国、军、旅、卒、伍,用“全”和“破”、“上”和“次”作两方面的对比。作者用五个形式规则、语气果断的排比句,由大到小,由整体而局部,层层深入地说明了用兵之法,从而得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结论,这一句既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谋攻的实质所在。接着,文章结合总结过去的战争经验,阐述立此中心论点的根据。作者已认识到战争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战争爆发前,应该首先进行政治和外交的斗争,“伐谋”、“伐交”从而慑服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作者逐层点明了用兵策略的“上”、“次”、“下”,接着在“下政”方面做文章,来反证“上”的好处。孙子对“攻城之法”作一总的申说,“为不得已”,接着从多方面极言攻城的弊端,然后再叙写古今一切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皆“非战”、“非攻”、“非久”的例证,又从正反两面论证了“伐谋”的重要,进而自然地引出本段的结句:“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样扣住“全”字,呼应中心论点,写来回环起伏,很有说服力。 第二段,论述在具体的战役中如何注意谋略,并提出了六项战术原则。作者用了一组排比句,论述了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十、五、倍、敌、少、不若”等六种情况下应该相应采取的六种作战方法,其总的指导思想是要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作战。接下来的“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一句,以违反这一战术原则的结果,从反面证明采取灵活作战策略的重要。 文章的第三段肯定了将帅对国家的重要作用,指出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者,辅佐得周到,国家就必定强盛,如不周到国家就会衰弱。为了充分发挥将领的作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作者又提出了国君对军队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强调国君不仅要知人,还要知军,写了不知军的三种危害,这实际上是从反面谈了“知”对谋攻的重要意义。 最后一段作者紧扣上文,论述了“知”在谋攻中的重要性。首先提出预知胜利的五种情况。这五种情况,前面各段都已涉及,作者换个角度再论述一下,既深化了论题,又与上文呼应,然后归纳一句“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这就告诉读者,“知”是“胜”的前提,“胜”是“知”的结果。再自然得出结论:战争指挥者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必须多方了解和掌握情况,既要知彼,也要知己,从而确定战略方针以及每个战役的战斗计划,只有如此,才能“百战不殆”,而这“百战不殆”正是谋攻的目的所在。 可以看出,全文逻辑性很强,篇章缜密,层次清楚,有较高的结构技巧。“谋攻”的意义在于能够理想地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文章开头就提出取胜的最高标准,既说明了“谋攻”的重要,同时也为怎样“谋攻”提供了准则。接着文章就从战略和具体的战役来探讨如何“谋攻”。而国君和军队的将领是战争的指挥者,所以文章后部分就重点围绕指挥者论述,就这样,各节皆围绕中心,逐层深入,显得清晰明了。 在《谋攻》中,孙子对于要论述的问题,不铺开说理和论辩,而是多拿出确定性的结论,只作一些恰如其分的分析和比较,并且每段文章均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论述,所以说的道理就比较辩证、透彻,具备了可信性,通篇文章就取得了既简洁凝炼,又有较强说服力的良好效果。 读《谋攻》,能见作者的语言功夫。文章大量运用排句、叠句,一泻千里,畅若流水,借以显示执著的态度,使文章观点鲜明。而在估计读者被说服时,就用判断句式,果断作出结论,戛然而止,顿挫分明,令读者细细回味。句式的选用能服从论述的需要,有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活跃,孙子为论证自己的军事观点,除立论审慎外,必须讲究文章的艺术性,以适应时代潮流。《谋攻》是军事法典,它严谨、缜密、简练、扼要,有一定艺术成就。但成文的当时,我国文章尚处于稚嫩阶段,正从简约的语录体向结构完整的“篇”过渡和发展,还不具有较长规模的论文和艺术,因此《谋攻》与后世叹为观止的散文相比,其艺术方法还是较为简单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