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四明山绝奇,自古说登陆。苍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
玲珑开户牖,落落明四目。箕星分南野,有斗挂檐北。
日月居东西,朝昏互出没。我来游其间,寄傲巾半幅。
白云本无心,悠然伴幽独。对此脱尘鞅,顿忘荣与辱。
长笑天地宽,仙风吹佩玉。

《游四窗》唐朝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注释】:

对:

①对答;回答;应对。《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齐桓:齐桓公。晋文:晋文公。)②对着;向着;朝向;面对。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门对寒流雪满山。”③对立;敌对;相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值:遇到;碰见。)又对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④对付。《韩非子·初见秦》:“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⑤婚姻配偶。《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⑥对照。《梦溪笔谈》卷八:“国朝置天文院于禁中……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勘:校对。)⑦对偶。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律诗彻首尾对者,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⑧较量。曹丕《典论·自叙》:“余与论剑,因求与余对。”⑨称扬;显扬。《诗经·大雅·皇矣》:“以对于天下。”

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脱:

①肉去皮骨。《礼记 · 内则》:“肉曰脱之。”②脱离。《老子》第三十六章:“鱼不可脱于渊。”③逃脱;逃避。《荀子·修身》:“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④脱落。欧阳修《秋声赋》:“木遭之而叶脱。”⑤脱下;解下。《庄子·寓言》:“脱屦(jù)户外。”(屦:鞋。)⑥散落;遗漏。《汉书·艺文志》:“书缺简脱,礼坏乐崩。”(简:竹简。)⑦简略《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轻则寡味,无礼则脱。”《史记·礼书》:“凡礼始乎脱。”⑧副词。或许。《西京杂记》卷四:“虑脱有旨,故不敢言。”(有旨:另有含意。)⑨连词。如果。马中锡《中山狼传》:“脱有祸,固所不辞也。”⑩冒出;露出。《史记·平原君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11)说出。《管子·霸行》:“言脱于口,而令行乎天下。”

尘:

①灰尘;尘土。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②污染。苏轼《笏记》:“既尘美职,复玷名藩。”(藩:藩镇。)③踪迹;业绩。《宋史·南唐李氏世家》:“思追巢、许之余尘。”④世俗。宗教称俗世,隐者称仕途皆曰尘。《红楼梦》第一回:“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⑤比喻战争;祸乱。《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洪武爷: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又“烟尘”连用,义同。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⑥重量单位。一分的万万分之一。《清史稿·时宪志一》:“微、尘、秒、忽,虽属无几,而总计之,便集少成多。”

鞅:

①古时套在马脖子上的皮套。《左传·襄公十八年》:“大子抽剑断鞅,乃止。”(大:太。)②车马。陶潜《归园田居》之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③羁绊;束缚。白居易《香炉峰》:“纷纷何屑屑,未能脱尘鞅。”(屑屑:忙碌的样子。)[鞅鞅]通“怏怏”。失意;不满。《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怨望:怨恨。)[鞅掌]事务烦杂的样子。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官事鞅掌,万机缠其心。”(万机:多种多样的事物。)

顿:

(一)①以头或脚叩地。《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皆顿首。”②跺;踏。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③安顿;安置。陆机《演连珠》:“顿网探渊。”《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④停顿。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栗(bì lì)歌》:“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觱栗:乐器名。)⑤止宿;屯驻;停留。《汉书·李广传》:“就善水草顿舍。”又止宿之处。《隋书·炀帝纪下》:“每之一所,辄数道置顿。”(之:到。)⑥困顿。《荀子·仲尼》:“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⑦倒下。《汉书·陈遵传》:“遵起舞跳梁,顿仆坐上。”⑧通“钝”。不锋利。《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莫邪(yé)为顿兮。”(莫邪:剑名。)⑨损坏;挫败。《孙子·谋攻》:“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⑩量词。相当于“次”。《世说新语·任诞》:“欲乞一顿食耳。”(11)副词。立刻;马上。《汉书·贾谊传》:“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安:怎么。)《列子·天瑞》:“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 (二)dú[冒顿(mò dú)]人名。汉初匈奴的单于。《汉书·匈奴传上》:“单于有太子,名曰冒顿。”

荣:

①草木及谷物开的花。《古诗十九首》之八:“攀条折其荣。”②草木开花。《吕氏春秋·仲夏》:“半夏生,木堇荣。”③草木茂盛、繁盛。陶潜《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欣欣:草木茂盛。)④光荣;荣耀。与“辱”相对。《庄子·逍遥游》:“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⑤荣华;富贵。刘炎《迩言》:“君子志于泽天下,小人志于荣其身。”⑥屋檐两端翘起的部分。《仪礼·士冠礼》:“夙兴,设洗直于东荣。”[荣卫]中医指人体的营养、血气等。《素问·汤液醪醴论》:“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

与:

(一)①给予;授予。《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禄。)②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③赞许。《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④结交;亲附。《荀子·王霸》:“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⑤盟国;友邦。《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之:其。人:指贤士。)⑥党与;共事人。《后汉书·寇荣传》:“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权宠:权臣;宠臣。)⑦介词。相当于“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⑧连词。1. 相当于“和”。《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2.[与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与其奢也,宁俭。”⑨对付。《史记·燕召公世家》:“庞煖易与耳。”(二)yú 语气词。1.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文信侯:指吕不韦。专:专权。)2.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知:智。)以上意义后作“欤”。 (三)yù 参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师:军队。)

辱:

①羞耻;可耻。跟“荣”相对。《诗经·鄘风·墙有茨》:“所可读也,言之辱也。”②使受到羞耻;侮辱。《吕氏春秋·当染》:“故国皆残亡,身或死或辱。”③玷污;使不光彩。《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④委屈;埋没。《左传·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塗久矣。”(吾子:尊称对方。)⑤谦词。表示让对方屈尊。《左传·僖公四年》:“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诗文 对此脱尘鞅,顿忘荣与辱。
释义

对此脱尘鞅,顿忘荣与辱。

“对此脱尘鞅,顿忘荣与辱。”诗句出处:《游四窗》;是唐朝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