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詩句出處:《彭蠡湖中望廬山①》;是唐朝詩人孟浩然的作品。
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眇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黤黕容霽色,崢嶸當曉空。 香爐初上日,瀑佈噴成虹。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於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將半,星霜歲欲窮。 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
|
【註釋】:
寄:
①寄居;依附。《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虵(shé)蟺(shàn)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跪:腿。螯:鉗夾。虵:同“蛇”。蟺:同“鱔”。)《戰國策·齊策四》:“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②托付;委托。《漢書·丙吉傳》:“受襁褓之屬(zhǔ),任天下之寄。”(屬:委托。)諸葛亮《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③借。《戰國策·東周策》:“寡人將寄徑於梁。”寄言:
托人捎話。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女~~於母。”言:
①說話。《詩經 ·衛風·氓》:“載笑載言。”(載:助詞。)②議論;談論。《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③言語;言論。《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稽:根據。)④表達;宣說。《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永:同“詠”。唱。)⑤誓言;約言。屈原《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⑥一字稱一言。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⑦一句稱一言。《論語·為政》:“《詩經》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⑧助詞。無義。《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巖:
①崖岸,水邊高地或山崖。《後漢書·丁鴻傳》:“夫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涓涓:細流。)司馬相如《上林賦》:“批巖沖擁。”(批:擊。擁:山崖彎曲處。)②山巖,泛指高山。《水經註·江水》:“重巖疊嶂,隱天蔽日。”③山峰。許渾《行次虎頭巖酬路中丞》:“樟亭去已遠,來虎頭巖。”④山中洞穴;巖洞。杜甫《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盛論巖中趣。”⑤險峻;險要。《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巖巖]山石堆積的樣子。《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節:高峻的樣子。維:語氣詞。)棲:
(一)①鳥類停留、歇宿。張衡《西京賦》:“南翔衡陽,北棲雁門。”②停留;居處。《國語·吳語》:“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 (二)xī [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論語·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與?”者:
①代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道林寓居》:“青嶂者邊來已熟,紅塵那畔去應疏。”②助詞。1.與動詞、形容詞或短語構成“者”字結構,表示人、事、物等。《老子》:“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史記·項羽本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 與數詞構成“者”字結構,指稱前邊的事物。《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3. 與時間名詞構成“者”字結構,相當於“……的時候”。《莊子·齊物論》:“昔者十日並出。”4.用在名詞主語後,表示提頓或判斷。《史記·陳涉世傢》:“陳勝者,陽城人也。”5. 用在復句的前一分句末,表示因果關系或假設關系。《戰國策·齊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③語氣詞。用於句末,與疑問代詞“誰”、“何”等配合,表示疑問語氣。《史記·項羽本紀》:“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畢:
①古時田獵用的長柄小網。王充《論衡·偶會》:“雁鵠集於會稽……來遭民田之畢。”(民田:指老百姓的田裡。)②用網捕捉禽獸。《詩經·小雅·鴛鴦》:“鴛鴦於飛,畢之羅之。”(羅:用網捉捕。)③完畢;結束。杜牧《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④星名。二十八宿之一。⑤副詞。全;皆。《史記·太史公自序》:“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趣:
(一)①趨向;奔赴。《莊子·胠篋》:“某所賢者,贏糧而趣之。”(贏:備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將。”(蹶:挫敗,垮掉。)②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呂氏春秋 ·直諫》:“葆申趣出。”③意向;志向。《莊子·秋水》:“知堯、桀之自然相非,則趣操睹矣。”(操:操守。睹:見,看到。)④興趣;樂趣。陶潛《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趣。”《水經註· 江水》:“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良:的確。) (二)cù ①督促;催促。《呂氏春秋·仲秋》:“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史記·滑稽列傳》:“巫嫗何久也? 弟子趣之。”(巫嫗:巫婆。)②急速;趕快。《呂氏春秋·音律》:“申之此令,嘉氣趣至。”《史記·項羽本紀》:“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你。)當:
(一)①面對;面向。王充《論衡·變動》:“盛夏之時,當風而立。”②正在某處。《墨子·兼愛下》:“然當今之時。”③相當於;抵得上。《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張儀)乃曰:‘以一(張)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到。)④抵擋;抵抗。《戰國策·齊策一》:“必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⑤遮擋;擋住。《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⑥擔當;承受。《宋史·蕭註傳》:“敢當天下大事。”⑦擔任;充當。《晉書·熊遠傳》:“今當官者以理事為俗吏,奉法為苛刻。”⑧主管;掌管。《左傳·襄公二年》:“於是子罕當國。”⑨判決定罪。《史記·蒙恬列傳》:“當高罪死。”⑩適應;符合。《漢書·蓋寬饒傳》:“以言事不當意,而為文吏所詆挫。”(挫:屈辱。)(11)應該;應當。《後漢書·馬援傳》:“窮當益堅,老當益壯。”(12)介詞。引進時間或處所。相當於“就在”。《史記·項羽本紀》:“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是:此。) (二)dàng ①恰當;得當。《禮記· 樂記》:“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②當做。《戰國策·齊策四》:“安步以當車。”③器物的底部或頂端。《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今有千金之玉卮(zhī),通而無當,可以盛水乎?”(卮:酒杯。)當來:
①將來。陳師道《別月華嚴》:“~~第三會,此界卻逢迎。”②當時,那時。柳永《八六子》:“如花貌,~~便約,永結同心偕老。”來:
(一)①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②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跟“去”、“往”相反。《孫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③使……來;招致;招來。也作“徠”。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④某一時間以後。《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⑤將來;未來。陶潛《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斯:則。已:停止。)⑥句末助詞。《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二)lài 慰勞。《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職:主管。勞lào:慰勞)同:
①會合;聚集。《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yōu)鹿麌(yǔ)麌。”(麀:母鹿。麌麌:獸群聚貌。)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涇渭同流,清濁異能。”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如:或者。端:玄端;諸侯祭服。章甫:黑色冠名。相:主持贊禮者。)③相同;與“異”相對。《呂氏春秋·察今》:“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④共;共用;同一個。《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文天祥《正氣歌》:“牛驥同一皂。”(皂:通“槽”。牛馬槽。)⑤統一;同一。《三國志 · 吳書 ·吳主傳》:“同船濟水。”《禮記·中庸》:“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倫:倫常綱紀。)⑥偕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⑦參與。《武經總要》前集:“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疑。”(任:責任;職位。)⑧和諧;安定。《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謀閉:停止用計謀。外戶:從外面關的門。)⑨整齊。《詩經 ·小雅·車攻》:“我馬既同。”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方百裡為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11)古代樂律中的陰律,又稱“呂”。《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