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姑恶》 - 清·郑燮 |
释义 | 《姑恶》 - 清·郑燮清·郑燮 古诗云:“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可谓忠厚之至,得《三百篇》遗意矣。然为姑者,岂有悛悔哉! 因复作一篇,极形其状,以为激劝焉。
〔姑恶〕水鸟名,其声如“姑恶”,相传是为姑婆虐待致死的妇女所化。苏轼《五禽言》诗中有《咏姑恶》一首,此诗虽仿其体,但篇幅较长。〔礧磈〕石块错落不平,诗中指肉块不齐整。〔(fu)〕古代祭祀时盛稻梁的器皿。诗中泛指食具。〔伏蒲〕同“匍匐”。〔刀铻〕刀剑。〔薅(hao)〕拔除。〔秋壶〕葫芦。〔鸠盘〕即鸠盘荼,恶鬼名。貌丑,诗中状姑婆貌极丑恶。〔何与渠〕“与渠何”的倒置,跟他有什么关系。〔毒荼〕同“荼毒”。〔天听卑〕语出《史记·宋微子世家》:“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意谓上天神明,能洞察下界最卑微之处,后又以此语称帝王之圣明。诗中兼有二义。〔饰欢娱〕勉强妆作欢娱。〔病疏〕谓头发因病而稀疏。 这是一首写姑婆虐待童养媳的诗,文字形象,语言犀利,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是一首揭露、抨击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好诗。 全诗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至“执热十指枯”,叙述童养媳的年龄、夫妻关系和操作。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连什么叫夫妻都不懂,就给人家去当媳妇,而且要去操作超负荷的繁重的家务劳动,这比资本主义世界所雇用的童工还要残忍几十倍。当然,切肉不成块,作羹不成味;从来没有这种训练,那里能担负得了?如是,一场风波从这里发生了。第二段就写这场风波,具体描绘姑婆是怎样虐待儿媳妇。先说翁婆之间不一致,翁以为年纪小,对儿媳妇应慢慢教导。婆不同意,说儿媳妇长大后非常凶残,将欺负她老身躯,还会降伏她儿子。于是,她就折磨儿媳妇,今天辱骂,明天鞭打,五天之后,儿媳妇身上衣衫褴褛,十天之后,儿媳妇身上见不到一块完整的皮肤。皮肤打烂了,儿媳妇向壁暗哭,婆诬她是诅咒,操刀执杖向儿媳妇说:“今天有我没有你,你肉可以切,颇肥不为瘦,你头尚有发,拔尽当秋壶。”儿子稍微看一下,就说没有羞耻;老翁劝慰几句,便骂他昏老奴才;邻居略略探问,便怪罪邻居,问他和儿媳妇有什么暖昧关系。一言以蔽之,只准婆婆横行霸道,不准任何人说一句公道话,这就是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童养媳生活。第三段是作者对此事的评论,实际上,是作者对童养媳制度的控诉。“嗟嗟贫家女,何不投江湖?”“嗟彼天听卑,岂不闻怨呼?”“饱食偿一刀,愿作牛羊猪!”嗟叹贫家的姑娘,为什么去做童养媳而不去投河自尽?上苍明察秋毫之末,为什么听不见这种怨恨之声? 真愿意变牛变马变猪,临终吃一刀,也不愿意做童养媳。作者这些血泪交织的语言,正是对吃人的童养媳制度的抨击。 这篇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真。清人况蕙风论词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蕙风词话》)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也说:“艺术家(感情)的真挚程度对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影响比什么都大。”《姑恶》之所以感人肺腑就是感情真挚、概括力极高。其次,这篇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既具有戏剧的紧张冲突,又有小说的故事情节,它熔诗歌、戏剧、小说于一炉;同时,本诗有叙述、有议论、有描写、有抒情,也就是说,它熔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炉,因此,放射出五色缤纷的艺术色彩。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