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宋词《临江仙》 - 陈瓘 |
释义 | 宋词《临江仙》 - 陈瓘诗词鉴赏《临江仙①·陈瓘》 闻道洛阳花正好,家家庭户春风②。道人饮去百壶空。年年花下醉,看谢几番红。 此别又从何处去,风萍一任西东③。语声虽异笑声同。一轮深夜月,何处不相逢。 ①临江仙,词牌名。 ②春风,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③风萍,风中之萍,比喻漂泊不定。 这是一首赠别词,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词的上片主要写相聚时之景。“闻道洛阳花正好,家家庭户春风”。一个“春风”,就会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万紫千红、百花盛开之图,何况是“洛阳”,何况是“正好”。此时,洛阳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呀:家家户户,春意浓浓;屋里屋外,鲜花盛开;大街小巷,人来人往。“道人饮去百壶空。年年花下醉,看谢几番红”。人们为赏花而来,人因花相聚;花容富贵,人为之陶醉;花开又花落,周而复始,年复一年。这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洛阳花开时节的盛况,更表明作者此时此刻与朋友相聚的欢情。 词的下片写了作者与朋友的难舍难别的情景。“此别又从何处去,风萍一任西东”,世事艰难,命运多舛,前途渺茫,路在何方。人生在世,有时就如同风中的浮萍,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任凭东西。“语声虽异笑声同,一轮深夜月,何处不相逢”。我们心相通,我们志相同,虽然各在西东,虽然不能相逢,但那一轮明月可以传送着我们之间的深情。“一轮深夜月”,是作者对朋友思念的见证。此句取义苏轼“千里共婵娟”,何时想念了,就看看天上的明月吧。 综观全词,作者采用以扬衬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深深的思念。意境开阔,情感旷达飘逸。 春风是春天的使者,它的意象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去景在,诗人心中产生了难言的惆怅、失落乃至悲凉,可桃花却浑然不觉,依旧笑对春风。视听通感,营造起一片欢快,把情景落差的感情冲突推到了顶峰。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里借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写独处深闺的女子春心萌动的微妙情态,巧妙自然,成为千古佳句。陈瓘的“闻道洛阳花正好,家家庭户春风”。一个“春风”就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乃至整个洛阳的春景。 ●临江仙,参见第73页相关介绍。 ●自古洛阳人爱花成俗。邵雍的“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土无涯”的名诗,正是这种习俗的真实写照。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由于洛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地肥沃,加之园艺大师们巧植善种,培育出许多色、形皆佳的珍品,使牡丹变异千种,名品日增,遂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在洛阳牡丹盛开的日子里,花开如海,人似潮涌。“九衢游人”慕名而来,观赏洛阳牡丹的独特风采,都为这“花中之王”所倾倒,所陶醉。真乃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有聚就有散。把这种离别之情化成诗,是为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勾画了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无光,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陈瓘与高适,他们于词于诗中,于渴望相逢与劝慰之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无限深情。 年年花下醉,看谢几番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