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宋元南戏
释义

宋元南戏

元代以北杂剧占戏曲中之主导地位,惟除北杂剧以外,尚有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南戏。南戏是一种地方戏,产生在浙江的永嘉(即温州),初起时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起源的时间在南宋光宗朝(1190—1194),换言之即始于十二世纪之末年是也。与北方所产生在金元之际的北杂剧,约同时,或更早。北杂剧的兴盛在第十三世纪,其起源亦当在十二世纪末年也。

明中叶嘉靖年间,徐渭(文长)的《南词叙录》说: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

徐渭,山阴人。他据古老传闻,得其梗概。可知南戏兴起的地点,是永嘉。最早的剧本是《赵贞女蔡二郎》及《王魁负桂英》二种。时间则始于宋光宗朝,或曰宣和间已滥觞。至于刘后村诗,实为陆游诗之误。陆游此诗作于宋宁宗时,而所谓负鼓盲翁之作场则不是演戏,不是唱南戏戏文,乃是说唱文学,但与南戏中之《赵贞女蔡二郎》当为同一故事耳。

当南戏在永嘉附近兴起时,北杂剧已起于金统治地区。北剧与南戏同时兴起,同样起于民间,对于宋代的教坊官本杂剧在宫廷演出者,起革命作用。它们把剧本增长:北剧由宋金杂剧之一折或前后三段,增长至四折一楔子。南戏则不限出数,可长可短。短则四五出,长至二三十出。都比宋杂剧、金院本为长。盖宋杂剧、金院本采取一节故事来表演,仍以歌曲、歌舞为主。至元杂剧、宋元南戏,则敷演全本传奇故事,不能不长了。又,歌曲方面,北杂剧不因袭宋词曲词,都采取金元时代的北方俗曲,部分的吸收北宋时代唱赚中诸宫调的曲。南戏则部分的吸收宋词、诸宫调、唱赚中曲,大量吸收和创制南方俗曲,给典雅名。貌似宋词曲调名,实为新曲。南戏中所用曲调,通名南曲(其中亦有偶与北曲同名称者,惟句法不同)。如南戏《张协状元》中所用曲调,有〔缕缕金〕、〔思园春〕、〔菊花新〕、〔锁南枝〕、〔风入松〕、〔孝顺歌〕、〔麻婆子〕等,皆为南曲。从南戏发展为传奇,已在明中叶以后,南北曲可以合用。早期的传奇,都用南曲。此后传奇亦有夹以北曲数出的,如明代汤显祖所作传奇。

温州为沿海城市,有繁荣的市民经济。南戏当是农村中劳动人民与城市的伎艺人所合作创造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南戏初起,粗野简陋而又自由活泼。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不同:

1.剧本长短不拘,原不分出,并无四折一楔子的严格体例。每出亦不拘短长,以各人都下场为一出。通常一本戏前有引子(序幕),有一引戏人概说剧本内容,称为“家门”。此为引戏人所演的一幕,与北杂剧的楔子性质不同。此幕过后,方为正本戏。北杂剧主角上场,是先有一段说白,然后唱曲。南戏主角上场,通常是先曲后白。正本戏短则三四出,长至二三十出。其后发展至传奇,可到四五十出。

2.南戏所用曲子部分保留宋代词曲的牌子,多数是南方本地的俗曲,均可称为南曲。与北杂剧均用北曲者不同。后来南戏发展,也夹入少量的北曲。

3.南戏每出不限一个宫调。在南戏初期,根本上曲不系宫调。宋元时期如此。直至明代传奇,方把南曲分系宫调。也讲究音律起来。一出中也不限于一韵到底,随时可换韵。

4.南戏脚色有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与北杂剧相比,生=末(正末),末=冲末,丑=净,贴=贴旦、小旦、旦儿,旦=旦,外=外、孛老,老旦=卜儿。

5.所有角色,生旦净丑,均可唱,非一人主唱。

6.北剧伴奏主导乐器是弦乐,南戏及传奇用箫笛为主导乐器,三弦月琴等为辅。

南戏起于温州,但在南宋末年已流行在杭州。刘一清《钱塘遗事》云:“贾似道少时,佻达尤甚。自入相后,犹微服间行,或饮于伎家。至戊辰、己巳间,《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戊辰、己巳是1268—1269,宋度宗咸淳四、五年,此时已有《王焕》戏文在临安演唱。南戏剧本亦为书会中人所编,知名者有九山书会,专编永嘉杂剧的戏本。宋元旧编南戏,见于《南词叙录》者有六十五本。其中《闵子骞单衣记》题高则诚作,另《蔡伯喈琵琶记》虽未题名,亦知为高作。其余六十三种皆未题作者,为无名氏作。可知在高则诚以前,少有知名之士夫为南戏编剧本也。此即徐渭所谓“士夫罕有留意者,不若北剧之有名人题咏(即撰作)也。”

在元代,南戏为北杂剧所掩,其不能盛行之原因在于:元蒙统治时期,在政治上及文化上继承金朝,以北中国为中心,南方文艺被忽视。北杂剧占统治势力,南戏只是一种野生野长的地方戏。在语言方面,南戏中的语言存留不少浙江方言,与文言夹杂,比之北剧之用北方普通话,不易普遍流行。其又一原因,则为缺乏有高度文学修养的人撰作剧本,剧本的文学价值低。

到元末时,南戏繁盛起来。在明朝,南戏盛行,处于主导剧坛的地位,而北剧渐趋衰落。南戏的剧本,被称为传奇。一般的比北杂剧为长,为长本戏。早期传奇,都用南曲,明中叶后也吸收北曲在内,并同时讲究曲律、宫调,南曲也分别宫调了。今天的昆曲接近于南戏。

南戏的题材多有与北杂剧相同的,如《莺莺西厢记》、《拜月亭》、《赵氏孤儿》、《杀狗劝夫》、《吕蒙正破窑记》之类。南戏的题材主要以爱情、婚姻、夫妇悲欢离合故事为多,即烟粉、传奇故事占上风,如《蔡伯喈琵琶记》、《王魁负桂英》、《王十朋荆钗记》、《蒋世隆拜月亭》、《乐昌公主破镜重圆》、《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百花亭》等等为典型故事。亦有些历史剧如《秦桧东窗事犯》、《苏武牧羊记》、《赵氏孤儿》等,此在南宋及元代皆有特殊意义。亦有些孝子故事剧、神仙剧,但均属少数。

总之,南戏题材与北剧相同,惟偏于情爱婚姻家庭、悲欢离合,不如北剧之广泛。也有现实意义,表扬情爱之坚贞信义,鞭挞负心负义者。周密《癸辛杂识》载,温州乐清县僧祖杰不法,虐害良民,行贿于官。民间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众言难掩,毙之于狱。此尤有现实意义。(周贻白《中国戏剧史》178页)

今存南戏完整的有三种,时代在宋元之间,而保存在《永乐大典》中(《永乐大典》为明初类书,收戏文三十余种,今仅存三种):

1.《小孙屠》(古杭书会编撰),约十余出,其中夹有北曲,为南北曲合套。而南北曲合用出于元中叶后。《录鬼簿》著录萧德祥名下有《小孙屠》,又云“又有南曲戏文”,疑即此。

这是奸情公案戏,剧写开封孙必达、必贵兄弟。必达妾李琼梅本妓女,有情夫。为婢所识破,乃杀婢,披上琼梅衣而遁。必达报官,反被捕入狱。其弟至狱送饭,亦被陷入狱,且贿置于死地。得东岳神救活之,后得包龙图审清其事。

2.《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新编),仅三十余曲,约可分五六出。其中有“课牙比不得杜善甫”语,杜仁杰,字善夫(善甫),元曲家。此剧亦当为元人作。元李直夫及赵文殷有同名之杂剧。

剧叙河南府同知之子,女真人完颜寿马(延寿马)与散乐歌妓王金榜恋爱,不为家庭所容,被其父逐出。他背叛自己的阶级,随金榜演戏,做了行院人家女婿,倒很快乐。后其父巡回地方观政,公事余暇,要听院本为乐,召来的艺人即是他的儿子与王金榜,父亲大为感动,承认他们的婚姻。

3.《张协状元》(九山书会所编),约可分三十余出,此剧最长。

张协西川人,应科举,上汴京,过五鸡山,雪中遇盗,钱物被掠,负伤而投一古庙,得庙边一贫女看护奉养。经近邻李大公做媒,二人遂为夫妇。张协上京赴考,得中状元,枢密使王德用欲招赘之,张未允,王女郁郁而死。贫女至京寻夫,张协不认,令门子打出。此后张协任梓州佥判,再过五鸡山,遇贫女,嫌其微贱,绝情用剑斫之。贫女受伤,为李大公夫妇所救,归古庙休养。而王德用任梓州通判,携眷赴任,途中借宿此庙。见贫女怜之,收为义女,至梓州,称为己女,以嫁张协。新人原为旧人,贫女数说张协一顿,以“棒打薄情郎”式结束。

此剧冗蔓,思想性亦不突出,惟情节离奇耳。

以上三种均无名氏作,原不分出。宋元时代,南戏约在百种以上,可惜今只存下三种。之所以如此,原因是:一般藏书家的轻视;古籍的毁灭(如《永乐大典》被毁);文学价值不高,戏曲艺术还不够完美;偏于一地,未普遍流行。到元末,北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南戏开始盛行。明代传奇吸收了北剧的优点改进了南戏,成为全国通行的戏剧,进入了全盛时代。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