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子夜吴歌·秋歌 下一篇:月下独酌其一 →
诗词简介: 乐府组诗,唐·李白作。《子夜吴歌》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春夏秋冬女子思念情人之哀怨。诗人将其拓展为六句,并更代以征妇思念征夫这一具有时代新意的题材。其中第三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思想性更强,艺术性更高。诗的前两句紧紧扣题,抓住秋月下捣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首意描绘出一幅情深意浓的月下妇女捣衣怀远图。三四两句,诗笔一转,用形象化的手法揭示夜捣的原因:萧萧的秋风吹不尽怀念玉关的深情。“秋风”与上句“捣衣声”紧紧相连,承先启后,秋月秋声与秋风天然浑成,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末二句问而不答,渴望战争平息,丈夫回家团聚的心情溢于言表。全诗前四句写景,场景开阔,内容丰富,措语天然,而得咏叹之味;末二句直表心迹,自然有力,朴拙质直地喊出反战的主题,荡气回肠,激动人心,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普遍传颂的名作。
《子夜吴歌·春歌》
[唐] ·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zǐ yè wú ɡē · chūn ɡē
子 夜 吴 歌 · 春 歌
[ tánɡ ] lǐ bái ,
[ 唐 ] 李 白 ,
qín dì luó fū nǚ , cǎi sānɡ lǜ shuǐ biān 。
秦 地 罗 敷 女 , 采 桑 绿 水 边 。
sù shǒu qīnɡ tiáo shànɡ , hónɡ zhuānɡ bái rì xiān 。
素 手 青 条 上 , 红 妆 白 日 鲜 。
cán jī qiè yù qù , wǔ mǎ mò liú lián 。
蚕 饥 妾 欲 去 , 五 马 莫 留 连 。
子夜吳歌·春歌
[唐] 李白,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
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
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①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②“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③素:白色。
④“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⑤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⑥“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 乐府组诗,唐·李白作。《子夜吴歌》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春夏秋冬女子思念情人之哀怨。诗人将其拓展为六句,并更代以征妇思念征夫这一具有时代新意的题材。其中第三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思想性更强,艺术性更高。诗的前两句紧紧扣题,抓住秋月下捣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首意描绘出一幅情深意浓的月下妇女捣衣怀远图。三四两句,诗笔一转,用形象化的手法揭示夜捣的原因:萧萧的秋风吹不尽怀念玉关的深情。“秋风”与上句“捣衣声”紧紧相连,承先启后,秋月秋声与秋风天然浑成,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末二句问而不答,渴望战争平息,丈夫回家团聚的心情溢于言表。全诗前四句写景,场景开阔,内容丰富,措语天然,而得咏叹之味;末二句直表心迹,自然有力,朴拙质直地喊出反战的主题,荡气回肠,激动人心,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普遍传颂的名作。
- 《春歌》吟咏了汉乐府《陌上桑》诗中美女秦罗敷的故事。秦罗敷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诗人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而且,诗中还突出了秦罗敷的勤劳品质,这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 这首诗吟咏了秦罗敷的故事,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唐代孟棨在《本事诗》中评价说:“李白才逸气高。其论诗云:‘兴寄深微……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