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姜夔《鹧鸪天》 |
释义 | 姜夔《鹧鸪天》姜夔《鹧鸪天》姜 夔 姜 夔 己酉之秋①,苕溪记所见②。 京洛风流绝代人③。因何风絮落溪津④。笼鞋浅出鸦头袜⑤,知是凌波漂渺身⑥。 红乍笑,绿长嚬⑦。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⑧。 注释 ①己酉: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②苕溪:在浙江北部,流经今湖州市。③京洛:指河南洛阳,周平王曾在此建都,东汉亦定都在洛阳,所以称为京洛。④风絮:风中的柳絮,唐杜甫《绝句漫兴》:“颠狂柳絮随风去。”⑤笼鞋:一种足趾露在外面的有孔凉鞋。鸦头袜:古代的一种袜子,其拇趾与其他四趾分开。⑥凌波:形容步履轻盈。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写洛水女神“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⑦嚬(pín):通“颦”,皱眉。 ⑧“化作”句:战国宋玉《高唐赋》载楚襄王梦巫山神女的故事,神女自谓:“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听阮图(局部) 【宋】李嵩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是为一位身世飘零的歌女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当时词人在苕溪遇见了这位流落异乡的歌女,既为她的姿容所打动,又对她的不幸身世满怀同情,于是以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鹧鸪天》。 起句写女子非凡的风姿。京洛乃皇皇古都,那里的女子应该是千娇百媚、仪态万方的。这位歌女也许是从京都洛阳来的,也许不是,但她的风韵却明显带有京洛的味道。“绝代人”赞美她人才出众。正是因为其美丽,所以写到她的身世的时候,才更显得可怜。她沦落风尘,不知因何原因,正像柳絮被狂风四下吹散,飘落到溪边渡口。次句以“风絮”来比喻该女子,对其身世的凄苦与飘零充满了同情。以下两句以细节进一步刻画“风流绝代人”的形象,描写女子的穿着打扮,展现其飘逸婉美的身姿。她穿着宽松的绣鞋,微微露出一点鸦头袜,清新雅致,美丽动人。她步履轻盈,行动潇洒,宛如曹植笔下《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水女神。这两句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可谓灵动婉约。 下片紧承上片,由描写女子的风姿转入对神态的细致刻画中。用一个特写镜头,将焦点集中在女子的面部,而面部最有特色的是她朱红的嘴唇和青绿的蛾眉。镜头抓拍到了女子微笑的瞬间,那笑容应该是无限美好的,然而“乍”字形容时间短促,女子的微笑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她双眉紧锁的表情,“长”字暗示了这是她的惯常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窥见女子的内心,她接待客人,强颜欢笑,这样的笑是被逼迫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因而总是短暂的。在她生活的更多时间里,是充满了痛苦的。 “长嚬”二字表现了她对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地叹息。 漂泊异乡的女子是孤独的。她青春正好,年轻美貌,正是渴望与情人作伴的时候,而如今她却孤孤单单,形影相吊,此种情形真让人感到无限的凄凉。设此一问,是词人对这个歌女内心的体察,正与贺铸“锦瑟年华谁与度”(《青玉案》)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尾两句,女子表达出了对真挚爱情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鸳鸯本是双宿双飞的水鸟,是爱情的象征,“鸳鸯独宿”代表了爱情生活的不圆满。虽然女子每天迎来送往的客人有很多,但真心真意付出爱情的寥寥无几,孤单的她渴望有人能以真情相与。“化作西楼一缕云”化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故事,是对过去欢愉的难以忘怀。云的来去自如、潇洒飘逸,都令女子羡慕,化身为云便成为其摆脱当下这种痛苦生活的唯一希望,悲哀的意味更加深重。无怪乎清代李调元称赞最后两句“不但韵高,亦由笔妙”,乃“敲金戛玉声,裁云缝月手也”(《雨村词话》卷三)。(常迎春)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