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天涯万里见孤忠 |
释义 | 天涯万里见孤忠由于海南岛远离内陆的特殊地理位置,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有不少失意的政治家、文人被流放到这里。除苏轼外,还有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等,海南至今仍留有他们的遗迹。 浩然五公祠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东南十华里处,介于海口市和琼山县府城镇之间,是海南岛最著名的古迹。由五公祠主楼、苏公祠、伏波祠、洞酌亭、琼园等亭、台、楼、阁构成了一组幽雅的古建筑群。五公祠主楼又名“海南第一楼”,是为纪念唐宋时被贬海南岛的五位历史名臣而建造,这五公是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李纲、赵鼎、李光、胡铨。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今河北赵县人,是中晚唐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历任文宗、武宗两朝宰相。宣宗大中元年,受政治陷害被贬为潮州司马,次年再贬为崖州司马,大中四年,卒于被贬之地毕兰村。 李德裕死后,他的子弟留在崖州,其后人化为了黎人。相传,张之洞在光绪十三年出巡琼崖时,曾嘱崖州知州寻访李德裕后裔二人,带往广州,赡养终身,并施以教育,以为良相之报,但李之后裔却不愿重返中原。由此,郭沫若称李德裕的后人为:“开拓海南岛的先驱者。”传说李德裕在崖州南加纳村定居,穿黎服,说黎话,有法力。他向大榕树一指,粗大的树干就弯下来让他坐,一些大汉也来坐,他说我要走了,快站起来,他们不理,结果被大树弹得老远。坏人要来攻打村子,李德裕砍了许多大木头围几道栅栏,敌人砍了,又树起来。他骑千里马到盐灶村买盐,敌人想抓他却抓不着,而他们嘴里都被塞进了马粪。后来村里建了李德裕庙,坏人把木像偷到崖州。夜里听到马蹄声,一看,木像又回来了。 李纲(1085—1140),字纪伯,福建邵武人,史称“二朝贤相,身系社稷安危;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金民族英雄。因全力支持宗泽、岳飞的抗金壮举,积极主张抗金而被贬。高宗南渡,被召为宰相,整军经武,力图重整河山。无奈高宗意存偏安,李纲竟被革职。建炎三年,被流放万安县(今万宁县),后遇赦北归。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山西闻喜人,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力主抗金,恢复中原,但受奸臣秦桧迫害。绍兴十五年,被贬至吉阳军(今三亚市),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受尽折磨。自书墓石,记乡里及除拜岁月。后绝食而死。临终前他自书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显示了爱国志士身处逆境、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李光(?—1155),字泰发,赵州上虞人,宋高宗绍兴初年官为参知政事,因揭发秦桧而被贬往琼州,后置儋州,此时他年逾八旬,却依然不减其志,把居室取名为“无倦斋”。秦桧死后,得孝宗诏令回京,于归途中去世。 胡铨(1102—1180),字邦衡,江西庐陵人,著名历史学家,宋高宗时任枢密院编修官,因主战而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被流放到广东新会,六年后再贬到今三亚市,曾作《哭泣鼎》一诗,有“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的诗句。秦桧死后,宋孝宗召他回朝。杨诚斋诗云:“高卧崖州二十年,黑头去国白头还。” 唐宋五公的高风亮节为后人称道,陈毅曾赋《满江红》:“恃正气,尚刚直,观遗札,有劲骨。虽王朝封建,不无优劣。逆境应知非不幸,南迁每助生花笔。到而今纪念有祠堂,伴明月。” 五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正祠为两层红楼,上悬“海南第一楼”金字匾额。楼上大厅供五公牌位,四条圆柱分挂两幅楹联,一曰:“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又:“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义在此楼中。”楼下大厅也有楹联:“于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海中,别为一郡,望云烟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这些楹联表达了海南人民对五公高风亮节的敬仰之情。厅内陈列古代陶器等文物一百多件,其中专柜陈列了明代名臣、琼州才子丘浚的遗物。正厅两厢有学圃堂、观稼堂、五公精舍等附属建筑物,原为名贤讲学,学子研究经史词章和贮藏文物典籍的场所。 “幽人处士家” 古崖州城即今日三亚市的崖城。南北朝时起置崖州,自宋至1953年,历代的州、郡、县治均在此。从唐朝起,各个朝代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流放到这里。如唐朝丞相李德裕,宋朝的赵鼎、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卓、赵歉等,故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的称号。 唐代天宝七年(748),唐高僧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正值东北风风期,乘坐的船飘到崖城附近,停泊在宁远河上。鉴真在崖城帮助修整了大云寺,并留下一批佛教经典。宋末元初,黄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一带,历时四十年之久,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水南村是唐朝宁远县城的故址,坐落在离崖城四华里左右的宁远河畔,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村里的“盛得堂”原为宋昌化镇守斐闻义的住宅,赵鼎南谪曾居此。后胡铨也在此居住十年,他将回衡阳时,题横额为“盛得堂”,现“盛得堂”已年久失修,但尚能窥见古代建筑的痕迹。 德泽白马井 白马井在儋县西北白马井镇。井不深,井口略高,呈四方形。关于此井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带兵来到儋县西北海岸驻扎。当时天气炎热,人困马乏,苦于无井汲水,马援的坐骑用蹄刨沙,竟有甘泉冒出,人们就在泉水处筑围成井,取名白马井。此地离海滩约三、四十米远,井水清凉甘甜。当地渔民曾在此井前后左右再挖井,水皆咸不可饮,唯白马井特殊。对此,宋人谭景光《白马井》诗赞曰:“王踠神跑井,祠崇汉伏波。海涛如许近,地脉不同科。德泽甘泉美,人资惠利多。灵踪传万古,苍石有谁磨!” 1962年郭沫若到此游访,曾对白马井的命名作过有趣的考证:井名“白马”,乃望文生意之说,“实则白马即是伏波,古无轻唇音,伏读如白,波马音相近。由此古音,可断定伏波将军确曾前来儋耳。唯不知系路伏波抑马伏波耳”(《白马井港》诗序)。 白马井镇有一条伏波街,街上有伏波古庙,古庙由三间建筑物组成,是海南岛现存的伏波庙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据说也是为纪念伏波将军而兴建的。 白马井所在的白马港,乃我国南方最大的天然渔港,海产丰富。 海瑞墓·丘浚墓 海瑞墓在海口市区西十华里的滨涯村,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海瑞的安息之所。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琼州(今海南琼北县)下田村人,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敢于秉公执法,惩办贪官,平反冤案,甚至冒死上书,指责当朝皇帝的不是,世称“海青天”,深受平民拥戴。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南京任上。明神宗念其生前的政绩,追封“太子少保”,谥忠介,并派员专程护送灵柩归葬故里。据载,海瑞在南京出殡时,“农辍耕,商罢市,白衣冠送者夹岸,哭奠者百里不绝”。 关于海瑞的安葬,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疑问。既送海瑞灵柩归故里,为何海瑞墓却在海口郊区的滨涯村?据旧时当地传说,当海瑞灵柩送到滨涯村时,抬棺的绳子突然断了,人们认为这是海瑞自己选的风水宝地,便将海瑞葬在了滨涯村。 海瑞墓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四百多年来,几经沧桑,十年浩劫中又遭严重破坏,现已修复。海瑞墓墓园的四周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围墙,墓园入口的石碑上刻有“粤东正气”四个大字。墓基是八角形,每面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前立墓碑,基碑高逾两米,上刻“皇明敕葬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据说,碑为明代原物。墓庭里白石栏杆围护,砖砌的甬道两旁排列着石人、石马、石羊、石龟等,椰树掩映,气氛肃穆而壮丽。相传皇帝派来的专员许子伟办完海瑞的丧事后,便在海瑞墓前搭了一个草棚,住在那里守灵两年多,一边守墓,一边诵读海瑞的遗作。
海瑞墓原为一座陵园,建有祠堂、牌坊、华表等,今俱废,只有陵门前的“海瑞井”依然如故。相传这口井是海瑞少年时代发现的,四百多年来从未干枯过,滨涯村的村民一直饮用井中甘泉。 丘浚墓位于海口市郊水头村,占地面积广,约为2000平方米。 丘浚(1420—1495),字仲深,号深庵、海山道人、琼台。海南琼山县金花村人。明代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学士、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居官四十年,以廉洁奉公闻名。明弘治八年二月死于北京。灵柩运回海南,葬于水头村。 丘浚墓四周有围墙,从门口到陵墓,中间有一座石牌坊,牌坊下矗立着一块“奉天诰命”石碑。墓旁有历代许多名人学者所撰的碑刻,还有石羊、石马、石龟、石麒麟和石华表,陵园中种有松树、柏树和椰树,绿荫下有凉亭。丘浚墓石冷松翠,椰影重重,一派庄严肃穆景象。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