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夜起岳阳楼见月·姚鼐 |
释义 | 夜起岳阳楼见月·姚鼐夜起岳阳楼见月·姚鼐 自从孟浩然写下著名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接着杜甫又创作了名垂千古的《登岳阳楼》之后,一般的诗人都不敢在岳阳楼上临湖题诗,即使题了诗也难以超越二作,只得甘受湮没无闻的命运。姚鼐不甘沉寂,作了这首七律。他是花了大气力的,究竟功力如何,经过一番比较自会清楚。 孟、杜二作是五言律,姚的这首却是七律,体裁上有所区别。此外孟作写于秋八月,杜诗写于冬季,姚之作作于秋季,恰好与孟相同。姚作有一最大的特点,与孟、杜二作相区别的,即他的诗作于夜间,而且是有月光的晚上,孟、杜都是作于白天,这一点使姚作别开生面。最后,孟、杜二诗都侧重抒发现实的感受,姚则侧重于超脱尘世的玄想,此与观照景物的时间不同恐怕有很大关系。然而不管怎么说,从审美的角度还是可以进行比较的。 下面逐联分析。 第一联写登楼,总领全篇。开句描写夜间的气氛。四下万籁俱寂,城楼显得特别高,四周特别空旷,令人有天地孤独之感。首句已奠定了全篇的抒情基调。所谓“积气”指天空中之大气,洞庭湖湖面开阔,湖上雾气蒸腾,以白昼为最。孟浩然诗有“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两句,姚鼐用“积气通”三字表现湖天相接,极目无碍,气势也不小。“荡荡”与前句的“空”字相呼应,把秋季天高气爽、视野开阔的景象表现得很形象。如果说孟诗注重“气”的混和蒸,姚诗则侧重于境的清和空。一白昼,一夜晚,特点很分明。 第二联描写湖面景色。这是写景部分最关键的一联。孟浩然《临洞庭》诗有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为人称诵不绝。杜甫则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超而上之,气魄更大,意蕴无穷,被誉为绝唱。姚鼐这两句别有特色,他是把湖、天分开来写的。前一句写湖面,突出湖水的辽阔与平静,波平万顷,可以想见湖水平坦如镜,在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情景。水势一直铺向天边,令人感到空旷无比。后一句写天空,突出了月亮的主体地位。空中了无尘滓,风静无声,唯有一轮朗月,清光四溢。天水空灵一片,上下澄澈,令人幽然神远。孟、杜二诗都有很强的运动感,力度非凡,具有一种振撼力量,姚的这两句则相反,侧重于静。一动一静,差别也就出来了。 第三联写由景物生发的想像,实际上也就是写感受。姚鼐进入了自由联想的世界,他引用了两个神话典故,从夜空中的七宿想到朱鸟主宰衡山的传说(衡山在岳阳市南九百里),又从湖波中幻起湘灵鼓瑟的想像,神骛八极,心游万仞。这种想像既是眼前景物的自然触发,也是诗人心中久已埋藏着的某种潜在心态的显露,心与景是彼此呼应的。全诗因此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第四联直接抒发感慨,是全诗的归宿。当负担一概卸去,精神得到自由之后,诗人不由升起拂衣飞去、遗世羽化的念头,他要长啸升空,与宇宙同化。李白、苏轼过去都曾有过这种念头,这是古代诗人的才志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时经常出现的幻想。正因为是幻想,所以才显得特别美,特别潇洒。诗人的胸怀至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最后两联姚比孟作写得好,孟浩然的议论显得生硬,与写景部分衔接不够自然。而姚显然不如杜,杜甫是以他沉痛无比的人生感慨作结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作为一种涵盖时代的肺腑之音,他的悲剧感受登上了难以企及的高峰。如果说孟浩然的成就主要在前两联,写出了洞庭湖非凡的气魄,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壮丽的心怀的话,那么杜甫则融景入情,以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独占鳌头。姚鼐的这首诗玄想超然,写景清隽,自有神外之韵。但感情的力度和体验的独特性方面都似不够,显得比较平板和纤弱。尽管如此,它仍然不失为是一首有特点的好诗。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