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
释义 |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注释】 选自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中:内心。 病:此处指忧愁。 坦然:心胸坦荡,不沾滞于物情得失。 适:往。何适,到什么地方。 【赏析】 宋神宗元丰六年,张梦得贬谪黄州后,在住房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苏轼此时亦贬在黄州,他为这座亭子取名“快哉亭”。苏辙此时贬官筠州(今江西省高安)监盐酒税,与苏轼互有诗文酬唱,他为这座亭子作记,写了《黄州快哉亭记》。文章由“快哉”着笔,从长江写起,至赤壁打住,以观江山形胜之快,阐释“快哉”含义。并由写景带出议论,畅言了自己对于世道人生的哲理体悟: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意思说: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呢?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哪里没有欢乐呢? 在苏辙的心目中,“快哉”是人心灵上清通旷达的感觉。他以此观照苏轼、张梦得二人,认为他们贬谪黄州后,仍能胸襟坦荡,不为物欲伤害性情,自放于山水之间,达到了“何适而非快”的境地,因此具有这种通达的心胸怀抱。 士处于人世之间,应该怀抱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从两方面判断认为: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愉快;二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不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他都不会不愉快。作者认为,苏轼在长期的谪居生活中旷达自持,随遇而安,“此心安处是吾乡”。张梦得贬官黄州期间,深受苏轼达观思想影响,“不以谪为患”。作者据此认为,张梦得之能愉快,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即使住在极其简陋的蓬门破窗里,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何况现在张梦得贬居黄州,可用长江的清流来洗涤,能与西山的白云相对揖,有极尽耳目的乐趣,自然不会不快乐了!这就说明,士处于社会生活中,应该像张梦得和苏轼一样,心中坦荡,不因个人遭遇而影响心境,便能从壮丽的自然景物中获得生活的乐趣。 所以,人生的快与不快,不在于个人境遇的顺逆,而在于自己的内心是否坦然。如果自己内心坦然了,那么到哪里没有快乐呢!这里,作者在赞扬张梦得、苏轼襟怀坦荡的同时,其实亦是在自勉。作者本人也是身处逆境而胸怀旷达,“不以物伤性”的人,所以无论到哪里都不会没有快乐!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