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坟茔植松 |
释义 | 坟茔植松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旧称为三月节,一般在阳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淮南子·天文》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这一天,有踏青扫墓的习俗。扫墓或在墓前祭祀,表示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周礼·春官·冢人》曰:“凡祭墓为尸。”《后汉书·明帝记》永平元年注:“汉宫仪》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在民间又流传着“坟茔植松”的习俗。这种习俗古时叫“墓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后人用“墓木已拱”作为感叹亲人逝世已久之词。宋·范祖禹《范太史集》三十六《答刘仙尉书》云:“近《资治通鉴》印本奏御,因思同时修书之人墓木已拱,存者唯仆,尤可感叹!”足见“坟茔植松”由来已久矣! 《密县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黄帝有三个女儿,她们到了九岁的时候,一个个都离家寻师学道去了。一直到十七年后,姐妹三人一同返回。不久,在一个夜晚,突然一起死去。黄帝悲痛欲绝,只好把三个女儿合葬在天迁白松县东五里的山坡上。第二天早晨,坟墓边长出一棵三枝干大小相差无几的松树。干色如粉,高八九丈,既强劲又香美,犹如三位婷婷玉立的少女。众皆奇之,且又悟出在坟茔上植树的许多妙处,于是人们开始纷纷效仿,在坟茔上植松,也有植柏的,日久成俗。 从这以后,关于坟茔植松的记载就越来越多了。如《圣贤冢墓记》载:“东平王归国思京师后,薨葬东平,其冢上松柏皆两靡。”《初学记》云:“后汉,方储,丹阳人。遭母忧,负土成坟,种松柏,鸾鸟栖其上,白兔游其下。”《水经注》也载:“赣水又历白杜,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坠种松”等等。说明了植松在坟茔上,以其长生、不死的象征,来寄托活者对死者的怀念。后来,清明节成了我国传统的悼念死者的节日,于是,人们把“坟茔植松”的习俗,自然地挪到了这一天。又因为清明前后雨水充足,新栽的松树苗易于成活。“坟茔植松”还可保住水土不流失。 隋书《五行志》里,记载了一则因松弱杨茂而使朝廷灭亡的故事,颇为有趣。书中说:在仁寿元年十月,松树只不过高三尺,生六节十二枝,大不景气,而杨树却挺拔入云。当时有人预言说,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出现,恐怕是江山难保了。隋文帝听了这些话。非常惶恐,就决定立晋王为皇太子。天戒若曰:“皇太子不胜任永久之业,将致危之。”隋文帝始终不悟,等他死了,晋王便做了皇帝,就是隋炀帝。果然不久,隋朝真就灭亡了。 这则记载,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在当时,人们确实以为那些松树是有神灵的。因此后来有些地区,把“坟茔植松”又和测验风水联系起来。 时至今日,每到清明,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去种植松柏,寄托着我们对革命先辈的思念,可谓“坟茔植松”习俗的延续和发展。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