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地藏道场的形成与发展
释义

地藏道场的形成与发展

九华山的灵山秀水引来了朝鲜僧人的驻锡修道,从而使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最早记录新罗僧地藏事迹的历史文献是前面提到的《九华山化成寺记》。此文载,唐玄宗开元(713—741)末年,“乡老胡彦”曾请僧檀和尚至九华山开演佛法,广度男女有情,但为时豪所嫉,官府于是焚其居,废其教。当此之时,新罗僧地藏渡海入华,并来至九华山,就“面阳而宽平”的谷中之地,“岩栖涧汲”,虔诚行道修习。不久,地藏和尚在南陵人俞荡等帮助下,写成四部佛经归山供养。此后几十年中,足不出山,“迹绝人里”,在石洞中昼夜闭目端坐,修禅入定,以白土和米烹煮而食。至德初(756),有青阳人诸葛节等人入山,至于深处,见和尚苦行若此,不忍失声哭泣,并发愿出帛布买檀公旧地,伐木筑室,建成禅宇,请其居之。继而又有上首僧胜谕等进一步增建台殿,凿溪涧,辟稻田,造放生池,又于“当殿设释迦文佛像,左右备饰;次立朱台,挂蒲牢于其中;立门楼,以冠其寺。”于是,“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岩峦队起于前面,松桧陈横于后岭,日月晦明以增其色,云霞聚散而变其状,松声猿啼,相与断续,都非人间也。”建中(780—783)初,郡守张严仰藏师高风,厚加施舍之外,又奏请朝廷敕赐新额,是谓“化成寺”。此后,富商大族倾财以献之,牧贤豪右合礼而敬之,新罗僧俗也追风渡海投其门下,礼而师之。至此,化成寺广宇崇崇,僧徒济济,俨然一大名刹。尽管如此,金地藏和他的众多弟子仍然过着清苦的修习生活,“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火,无少长畲田采薪自给。”岁中,地藏本人自领一徒移居南台,亲手编织麻衣,“其重兼钧”,既当衣穿,又当被盖,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了。此外,地藏又于寺内放生池旁建台,安置经典于其上,终日焚香,味其深旨。贞元十年(794)夏,地藏坐灭于本寺,终年九十九岁。

安徽九华山大愿地藏菩萨法相


《宋高僧传》中又有地藏传,实据《化成寺记》而作,故文多类同,唯将卒年讹为贞元十九年而已。《佛祖统纪》指地藏为成都静众寺金和尚无相禅师,清代仪润所撰《百丈清规证义记》称地藏“姓金,号乔觉”,这些都是无典无据之说。
传说金地藏入寂时,颇多瑞兆,其一是寺钟坠地、堂椽三坏,预告师之将灭;二是寂后按坐势敛于函中,三年后开函入塔时,颜状鲜活如生,舁动骨节,其声若撼金锁,正符于“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的经文; 三是建塔之后,塔址发光如火,光成圆状。
当地僧俗根据金地藏生前的事迹与死后的祥瑞,把他神化为佛经所说的地藏菩萨应世,对其住过的化城寺寺宇文物、肉身塔等加以保护,进行供奉,宣传“施一金钱,报一重果,下为轮王,上登圣地”和既“不能立殊绩以济众,又不能破余财崇胜因缘、啄腥𤢏、顾儿妇而生为人非、死为鬼责”的善恶报应、轮回生死思想。在他们的推动下,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九华山逐步成为地藏菩萨信仰的专门道场。这无论是从唐代的社会政治形势还是中国佛教发展形势来看,它的出现都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有关地藏菩萨的经典并不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唐代玄奘法师所译的《地藏菩萨十轮经》。此经的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这样三个方面:一、佛说十种法轮,一一与世间帝王治世能力相譬,说明佛威力之大及其救度众生的方法步骤;二、显彰地藏菩萨的种种神力以及有情众生至诚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所能获得的种种福德利益;三、备述五浊恶世中一切僧尼、居士及其他有情众生的种种善恶业报,以及地藏菩萨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菩萨成了释迦佛灭后、弥勒佛未生前这一时期内来到人世间执行教化众生任务的“特使”,因此具有比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更大法力和福德,所以不仅在平民百姓中,而且在帝王将相、豪族巨富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九华山这一地藏菩萨道场在中晚唐相交之际形成后,又经过宋、元、明、清各代的扩充、增建,更加兴旺发达起来,特别在明代和清代前期,此一道场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代。这与帝王的护法“功德”是分不开的。明万历十四年(1586),明神宗朱翊钧的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命工刊印续入藏经四十一函,并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由皇帝敕谕通行颁布于九华山地藏地(即化城寺),令寺僧庄严持诵,尊奉珍藏;二十七年,万历皇帝更亲自下令印造大藏经,颁施于京寺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并谕九华山地藏寺僧众“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惭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云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圣祖南巡,驻跸江宁府,准两江总督阿山、安徽巡抚喻成龙、兵部侍郎胡曾恩等奏请,遣仓衣昂邦赫奕、内侍李环、太仆寺少卿格尔芬至九华山进香,赐银三百两供养;四十四年(1705),圣祖又于南巡途中应安徽巡抚刘光美奏请,御书“九华圣境”四字匾额赐化城寺,而将真迹收藏于寺后藏经楼;四十八年(1709),复敕内务府广储司员外郎乌尔胡至九华山进香,并赐银百两供养。乾隆三十一年(1766),高宗应两江总督高晋奏请,御书“芬陀普教”四字匾额赐化城寺,真迹收藏于藏经楼。咸丰七年(1857),兵扰九华,寺、塔、僧寮悉遭劫焚,藏经楼内所藏明代赐藏亦多遭损毁,独清圣祖,高宗所赐匾额的“宸翰真本”(即御书真迹)仍完好如故。当此蒙恩承泽的全盛时代,九华山寺庙发展至三百余所,僧众达四、五千人,晨钟暮鼓,早诵晚唱,香烟纸火,四时不绝。又传说农历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分别为地藏生日、传道日,因此,每年但逢此两个日子,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便成群结队,络绎于途。进山后,僧寮容纳不下,于是便随地坐卧,自肉身塔殿至山门,摩肩擦背,几无隙地。因此诸端,俗称九华山为“佛国仙城”,诚不过分。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1: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