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地狱
释义

地狱

天堂的神话固然美妙,但是它的吸引力,如果同地狱的威慑力相比较,显然要差一筹。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地狱故事在各种宗教中都更多,也更具体生动。说到地狱令人想到阴间,而这两个概念却不完全相同。阴间在古代希伯来人的观念中只是一个黑暗世界,人的亡灵在这里过着既不受罪,又不享乐的生活。后来,它又被想象为亡灵的过渡世界。恶人在这里受惩罚,善人则等待复活,获得善报。最后,它才被设想为恶人遭酷刑,受折磨的地方。天主教接受犹太教的思想,认为地狱是邪恶之人受罚之处。人在世上做恶,或不信仰该教,死后必入地狱,酷刑加身。同时,它又提出炼狱的存在,说善人倘若生前未将罪愆赎尽,还须经过炼狱的痛苦,待过尤涤除后,再去天堂。死者亲友的祈祷可以帮助他减轻在炼狱中的苦楚。伊斯兰教的地狱是火狱,是“悖逆者的归宿”,他们在那里“不能睡眠,不得饮料,只饮沸水和浓汁”。《古兰经》说,通向火狱有七道门,罪人各按其罪孽轻重的不同进入其中之一。后来七门说发展成七重地狱说,以与天园的七层乐园相对应。印度教的地狱其数不一。典型如《摩奴法论》,说有二十一层;另有六层、二十七层、二十八层等说。它们自然也是恶人备受煎熬的去处。佛教承袭印度教的理论,创造了各种地狱,如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十六小地狱、十六游增地狱等。不过最流行的说法是十八地狱。
地狱的景象
在佛教典籍中,地狱名目的繁多、景象的悲惨,都是其他宗教所远不能及的。这一点,我们从八热地狱的设计中可见一斑。八热地狱的第一个名为等活(又名一想),在这里,罪人互怀仇恶之想,以毒爪相攻打;状似死去后,冷风吹过,皮合血止,再度复活,重新投入厮打。第二个名为黑绳,这里先用黑色大绳称量罪人的肢体,然后将它们活活锯脱。第三个名为堆压(又名众合),这里有大石山,罪人进入后即堆压其身。第四个名为号叫,这里的罪人受众苦所逼,痛楚难忍,悲号不止。第五个名为大叫,这里的罪人在剧烈痛苦的煎熬下,哭叫失声,惨不忍闻。第六个名为炎热,烈火在罪人的周围燃烧,使他苦热难堪。第七个名为大热,罪人在大火的烧炙下,皮焦肉烂。第八个名为无间,这里罪人所受的酷刑时时相续,从不间断。地狱的名称还有炭坑、沸屎、烧林、剑林、刀道、铁刺林、咸河、铜橛等等,其中苦难,不难想象。
出于劝戒的目的,佛教故事中常有关于地狱的描写。故事往往由一个去过冥府的人当做他自身的经历来讲述。这种设计,显然是为了使人相信故事并非虚构。下面慧如的自述可以算是这类故事的一个典型。慧如是长安真寂寺的一个沙门,经常坐禅。隋炀帝大业年间,有一次他进入禅定,七日不出。七天七夜过去,他睁开双眼,涕泪交流。众僧问他缘由,他只说脚痛难忍。一个小僧为他解开鞋袜,发现他的脚已严重烧伤,流着脓水。经不起大家的追问,他讲了如下的事情:“我是被阎罗王请去了,在他那里行道七天。行道完毕,他告诉我有两个过去的朋友想见见。他先命手下人去带其中的一位。不一会,我看到一只大龟爬上殿来,在我的跟前转来转去,并不时舔我的脚,最后流着眼泪,依依离去。另一位,阎王说,由于罪孽比这位还重,不能出来,只好前去会面。于是,我随着一个差役来到一座狱门之前。门关得很严。差役大声呼叫守门人的名字,里面应声‘来了’。我正要举步进门,被差役一把拉住:‘快闪开!去不得!’话音未落,狱门已开,只见一道赤热的火流从门内倾泻而出,像熔铁一般,火星四溅。我疾退一边,但一团火球已经迸到脚上。我忙用衣袖去拂。待火球落地,举目再看时,狱门又关闭了。我怏怏不乐回去向阎王告别,他要送我三十匹绸缎,我坚辞不收。但他还是派人把东西送到了本寺后院的僧房。”众僧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争相往后院验看,果然发现僧房床上堆着一摞绸缎。

地狱变图(四川大足石刻)


慧如的朋友显然是陷入了热狱。《三宝感应要略录》说有人到过那里,见到了烧得通红的铁床和赤热的铜柱,对于恶人的惩罚就是夜间睡在床上,白天怀抱铜柱。有的索性放在烈火里烧。一个叫僧法的和尚来访他的同学僧行,烧炉的罗刹用铁钎从炉中挑出一块呻吟流泪的火炭给他看。接着罗刹叫声“活”,火炭立即变成僧行站在面前,疮痍遍身,上下焦烂。投入寒狱的人则身体冻僵开裂,四肢节节断落。正如天堂是古代豪门贵族享乐生活的再现一样,地狱也是当时统治阶级惩罚罪犯和造反者的酷刑的写照和发挥。那么佛教的地狱是针对谁的呢?
惩罚的对象
任何宗教所要惩罚的,都不外三类人,即公认的恶人,违反教诫的人和不信宗教的人。佛教也不例外。但是有没有倾向呢? 不妨先看看《冥报记》讲的一个故事。
北周武帝宇文邕好食鸡蛋,每一顿饭都要吃好几个。他的监膳官拔彪颇能投其所好,总是殷勤进奉,因此十分得宠。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拔彪继续任监膳官。一天,他突然暴死。家人发现他的心口尚有余温,便没有发丧。果然,三天之后,他又醒来。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扶他去见文帝。见到文帝后,拔彪叙述了自己奇怪的经历:离开人世后,他被一名差役带到一处地方,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地洞。刚到洞边,又见周武帝在百余名骑兵的簇拥下也从西方跑来。拔彪急忙下拜。周武帝说:“阎王唤你来是为我作证;你自己没有罪。”说罢急人洞中。拔彪在差役的引导下来到一座殿堂,看到武帝正与阎王坐在一起,一副谦恭敬畏的样子,昔日凌人的气势早已不知到哪里去了。阎王问他:“你过去为武帝备办饭食,前后到底向他进了多少白团?”“白团” 指的是鸡蛋。拔彪回答已经忘记。阎王说:“既然这人已经忘记,只好把它们弄出来数了。”武帝不情愿地站起来,面色煞白。几个牛头人身、膀大腰圆的狱卒走上来,将他拖上一架铁床。另外几个狱卒把一根大铁梁放在他的肚子上,一齐压下去。滚圆的肚皮霎时爆裂,白色的鸡蛋从肚子里倾泻而出,不一会儿便堆成一座小山。挤净后,阎王又召来一批人清点。忽然,铁床和狱卒不知去向,武帝和阎王又坐到了一起。拔彪被人带回,在洞口又遇到了周武帝。武帝请求他带话给隋文帝,请他广施钱财,多做佛事,好使自己在地狱少受痛苦。文帝听到这话以后,遂令天下每人捐献一钱,为周武帝追福。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周武帝吃苦,表面上是因为犯戒吃了鸡蛋。实际上,他做皇帝时大事灭佛,才是把他挑出来演苦戏的真正原因。一种宗教的头号敌人,通常不是道德罪犯,而是不信仰这种宗教的人,更不要说反对它的人了。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个情节耐人寻味。周武帝传给隋文帝请他舍财帮忙的话中,还说过他们昔日曾在一起共事,而如今帑藏中的金银玉帛,也多有他当年在位时的积蓄。可是隋文帝对此并不理会,竟没有从帑藏的财富中拨出些许款项为它过去的主人做功德。而这个帝王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佛教信徒!
阎王殿的公正
阎王是阎魔王的简称。他的存在比佛教本身还要古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吠陀时代。传说他是第一个死去并找到通往冥界之路的人。由于发现不死的秘密而被神化,遂成为世人祖先的亡灵之王。作为冥王,他能明断是非,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审判者。佛教诞生后,他继续承担管理冥府的职责。论形象,最初常为绿面红袍,骑黑色水牛,一手握正义之棒,一手持捕人之索。为他递送死讯的是一只鸽子或一只猫头鹰。随身有两只四眼狗,任务是搜寻当死之人和护卫通往阴曹之路。到中国佛教里,他的周围满是牛头马面、衙役走卒,自己已难得出行,显然是养尊处优,官僚化了。有意思的是有些佛经认为阎王虽为地狱之主,但自己也要受到地狱酷刑的折磨。据说每隔一定的时间,地狱的狱卒就把阎王掀翻,让他遍尝各种酷刑。然后再把他放了,这时他依然是冥主,权力无限,锦衣玉食。所以要安排他受苦,大概是对他用酷刑折磨别人的一种回报吧。在这里起作用的仍是因果报应思想。不过,据说这个阎王倒是“虽九死而不悔”,受过酷刑,重当阎王以后,并不因此而循私枉法,依然忠于职守,赏善罚恶。因此,阎王虽要不时受刑,他秉公执法的特征依然存在,也算是广大老百姓渴望公理正义的情绪寄托。据说每一个人在阳世的行为,阴间都有记录存档,巨细不遗,准确无误,专待他死后清算。人死后,先由牛头和马头差役拘到阴间的录事署,在这里捡出他的有关案卷,送付判官。判官召主典对案卷进行审查。所记罪过凡是已经忏悔的,皆已用朱笔勾除;余下的加以著录,报与判官。判官则综合统计死者的是非善恶,做出总清算。在佛教故事中,升堂问事的有时是阎王,有时是判官,作用基本相同,断事也都一丝不苟。下面这个故事不仅说明了阎王殿上问案精细,而且在推断事理上也很深刻。
唐朝初年,遂州总管府记室参军孔恪暴病死去。到了阴府,判官问他为什么要杀两头牛,他不承认,说未曾杀过。于是传来了他几年前死去的弟弟。弟弟披枷戴锁来到厅前。判官问:“你以前供出哥哥杀牛是虚是实?”答说:“是实。我哥哥受上司指派,招慰强盗土匪。为了款待他们,他让我杀了两头牛。”孔恪在一旁争辩道:“弟弟所说不错。然而这是公事,不是私事,我有什么罪呀?”判官勃然变色道:“你杀牛招待恶人,不过是想借招慰之机,极力表现,媚上求赏。名为奉公,实为私利。”孔恪一时无言。判官转向孔恪之弟:“为了让你证实长兄的罪责,把你留在这里已经很久。今天你已证明自己是无罪之身,现在可以去受生了。”话音未落,弟弟已不知去向。判官又问孔恪:“你为什么又杀了两只鸭?”回答:“那是前任县令要请官客吃饭我才杀的。我没有罪。”“官客的饭食已经足够,你却偏要加上两只鸭,分明是希望他在上司面前替你美言。这难道不是罪吗? 再说你还杀过六只鸡蛋。”孔恪不服:“我素常不吃鸡蛋。只是记得九岁那年过寒食节,母亲给我六只鸡蛋,我把它们煮熟吃了。”判官喝道:“你难道还想把责任推给母亲吗? 过去杀害别物的生命,如今该轮到你自己身受了!”言罢突然出现十几个黑衣大汉,将孔恪绑起就走。孔恪大呼冤枉。判官问有何冤。他说:“我生前凡有罪愆,一概照录不误,而我修福的事却只字不提,实不公平!”判官问主司:“孔恪修了什么福? 为什么不录?”主司禀道:“他修福的事已经照录。不过这里的规矩是分别发落:福多罪少的先享福,福少罪多的先受罪。孔恪属后者,所以先不论他的福。”判官大怒:“尽管如此,也应告诉他毕竟有福。”喝令罚打主司一百鞭。主司被打得血肉模糊,起来后历数孔恪毕生所修之福,竟无一遗漏。孔恪于是大服。

安徽九华山转轮王殿壁画


这里的判官严厉、精明而又通情达理,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不过,同人间一样,阴界也有错案。《冥报记》中有个故事说,隋末江都人孙宝亡而复生,原来是被阴差错抓。判官发现后立即宣布:“查无罪孽,着即放出。”他的母亲自死后关在这里,也一直不曾审问发落。经孙宝要求,判官追究,原来是主吏疏忽,丢失了案卷。于是派人补调副本,重新审查,证实她生时善多恶少,马上昭雪冤案,配生乐堂。阴曹地府中并不滥罚无辜,凡有错判,旋即改正,平反纠谬,从不含糊,绝没有揪个辫子推诿再三的事。这同样是佛典中平民意识的反映。
不过,佛典终究是佛典,到头来还是要为宣传佛教服务的。依它们看,希望禳灾趋福,避死就生,还得靠佛教信仰。《三宝感应要略录》中有一个故事说,隋文帝开皇三年,凝观寺僧人法庆造夹紵释迦牟尼像一躯,精妙绝伦。可惜不待佛像完竣,他就死了。他刚到阎王殿,释迦牟尼像也来了,对阎王说:“法庆造我,其功莫大。现在工作未完,为什么就让他死了呢?”阎王问身边大臣:“法庆死期到了没有?”答说:“还没有到,不过粮食供应断了。”阎王说:“可以给他荷叶吃,好使他完成福业。”于是法庆复活,但此后仅以荷叶为佳味,其它一概不吃。同书还讲了一个虞安良的故事。这个人是个屠户,所杀生灵不计其数。别人劝他修功德,他不仅不听,还说:“修善有什么用,只能使我家道衰落!”有一次,他出外打猎,从马上摔下来,断了气。不过半晌以后,他又活了,接着哭天顿地,连声大呼:“我错了!我错了!”原来冥王正要将他从重惩罚时,一个僧人来到了地府,对冥王说:“这人是我的施主,请暂时为他留条性命。”冥王看在僧人面上,饶恕了他。他心中疑怪,问僧人何以要救他。僧人说:“当初你的兄长发心造佛像时,你也好心投了三十文钱,襄成圣事,为我出了力,所以前来救你。”说罢转身便不见了。这类佛祖、佛僧使人起死回生,免于罪罚的故事在佛经中所在多有,意在强调信佛陀、做功德的好处,以及佛教无往不利的至尊地位。阎王遇到佛僧,便不免退让三分,不论是非,大送人情。阎王殿的公正打了折扣,在宗教神话里,这也正是题中必有之意。
有些东西无神论者看来荒诞离奇,有神论者却视为当然,无可骇怪。冥游传说就是这样。在佛教看来,阴阳界线并不是不能逾越的;或毋宁说“阴注阳受,阳注阴受”,阴阴阳阳本是无限延续的连锁,彼此依存。据说唐朝贞观年间有个叫柳智感的县令,居然在阴府补缺,做了三年代理录事,昼临县职,夜赴冥差,不但不以往来两界为讳,还从阴府探出不少秘密,为阳世的人卜示未来。正是这种阴阳互通的观念,构成了冥游故事的基础。
自然,阳界之人只能知现世之事,所以阴界图画实际只能是阳界景况的翻版,而冥游见闻亦不过人间戏剧的继续。值得注意的是,阴界之事无一不合阳界之理。这就清楚地说明了阴世的存在乃是服务于阳世的秩序。因此,对于冥游传说,我们既要看到它们劝善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指向宗教目的的一面。不过,这些故事到底是以普通人为对象的,因而总会搀入代表普通人理想和意愿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入冥故事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