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圣朝无隐才,品物俱昭形。
释义

圣朝无隐才,品物俱昭形。

“圣朝无隐才,品物俱昭形。”诗句出处:《善福阁对雨,寄李儋幼遐》;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飞阁凌太虚,晨跻郁峥嵘。惊飙触悬槛,白云冒层甍。
太阴布其地,密雨垂八纮。仰观固不测,俯视但冥冥。
感此穷秋气,沈郁命友生。及时未高步,羁旅游帝京。
圣朝无隐才,品物俱昭形。国士秉绳墨,何以表坚贞。
寸心东北驰,思与一会并。我车夙已驾,将逐晨风征。
郊途住成淹,默默阻中情。

《善福阁对雨,寄李儋幼遐》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注释】:

圣:

①通达事理;事事精通;超越常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大而化之:既表现出了光辉,又能融会贯通。)②圣明;品德智慧极高的人。《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圣明者,述作之谓也。”③对某门学问、技艺有很高成就的人。《抱朴子·辨问》:“善刻削之尤巧者则谓之木圣。”④神通。佚名《锁齐天大圣》第二折:“奉上帝敕令,着吾神统领十万天兵,与此妖魔斗圣,走一遭去。”⑤封建时代称帝王或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

朝:

(一)①朝见。《礼记·内则》:“昧爽而朝。”②拜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qióng)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临邛:地名。令:县令。缪:诈。)③朝廷。《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④朝代。杜甫《诸将》:“汉朝陵墓对南山。”⑤政事。《西京杂记》卷一:“上(汉武帝)时服此裘以听朝。”(服:穿。)⑥官府大堂。《后汉书·刘宠传》:“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⑦介词。面对;向。[朝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商朝曾在这里建都。 (二)zhāo ①早晨。《诗经·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从事。”②日;天。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隐:

(一)①短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逾隐而待之。”②隐蔽;隐藏。《周易·乾卦》:“隐而未见,行而未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③隐讳;隐瞒。《史记·高祖本纪》:“列侯诸将无敢隐朕。”④隐居;不出来作官。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⑤隐约不清。杜甫《客从》:“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⑥精微深奥。《周易·系辞上》:“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赜:深奥。)⑦忧伤;疾苦。《国语·周语上》:“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务:致力。勤:尽力。)⑧怜悯;同情。刘向《九叹·惜贤》:“心隐恻而不置。”⑨琴上的装饰。《新论·琴道》:“琴隐长四十五分,隐以前长八分。”⑩威重貌。《后汉书·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二)yìn 凭依;倚靠。《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不应,隐几而卧。”(几:矮桌子。)

才:

①副词。表示此前不久。晁错《言守边备塞疏》:“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胡:指匈奴。)②仅仅;只。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③表示在某种条件下结果怎样。《老残游记》第十二回:“问了乡人,才寻着了关帝庙。”

品:

①众多。左思《吴都赋》:“混品物而同廛。”②种类。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一:“盐之品至多。”③物品。《宋史·李公麟传》:“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惜。”(捐:舍弃。)④等级。《晋书·刘毅传》:“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⑤官阶。《国语·周语》:“外官不过九品。”⑥品质;品德。沈约《奏弹王源》:“人品庸陋。”⑦品评;评定。《宋书·恩幸传》:“以才品人。”

品物:

①众多的事物。《易·乾》:“云行雨施,~~流行。”②蜡祭的对象。指猫虎昆虫之类。《国语·楚语》:“天子遍祀群神~~。”

物:

①杂毛牛。《诗经·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②客观存在的物体。《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③特指物产。《晋书·顾荣传》:“故国安物阜,以义成俗。”(阜:丰富。)④与“我”相对的物和人;众人。《水经注·洛水》:“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之”。江淹《杂体诗·杂述》:“物我俱忘怀。”⑤指外界环境。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辨识,察看。《周礼·地官·艸人》:“则物其地,图而授之。”[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南史·谢灵运传附谢几卿》:“二人意相得……不屑物议。”

俱:

①在一起;偕同。《游褒禅山记》:“遂与之俱出。”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管子·大匡》:“入与父俱,出与师俱,上与君俱。”②一同;一齐。《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③皆;都。《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昭:

①光明;明。《诗经·小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明貌。)②明白;清楚。《论语·尧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③明显;显示。《诗经·小雅·鹿鸣》:“德音孔昭。”④古代宗庙神主排列之法,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称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称穆。《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朕止含于伯字行中选择,庶昭穆顺序。”

形:

①[名]形体。《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容枯槁。”②[名]容貌。王充《论衡·齐世》:“~面丑恶。”③[名]形状。《后汉书·张衡传》:“~似酒尊。”④[名]地形。《孙子兵法·地形》:“险~者,我先居之。”⑤[名]形势。《赤壁之战》:“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成矣。”⑥[动]表现,显露。萧统《文选序》:“情动于中而~ 于言。”⑦[动]对比。《老子》:“长短相~。”⑧[名]通“型”。铸造器物的模子。《左传·昭公十二年》:“随器而制~。”


  • 上一篇:一来田野中,日与人事疏。
  • 下一篇:翻翻日月旗,殷殷鼙鼓声。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