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注释】:

吾:

①代词。《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②通“禦(御)”。抵御。《墨子·公孟》:“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③[吾子]对人的尊称。《左传·成公二年》:“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闻:

(一)①听见。《韩非子·十过》:“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②听说。《韩诗外传》卷七:“吾闻君子不食鲡(lǐ)鱼。”③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韩非子·五蠹》:“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④见闻;知识。《史记·儒林列传序》:“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⑤闻名。李白《赠孟浩然》:“风流天下闻。”⑥领会;掌握。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⑦嗅。《韩非子·十过》:“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 (二)wèn 名声;声誉。《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安:

①安宁;安稳;安定。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汉书·薛广德传》:“乘船危,就桥安。”(就桥:从桥上走。)②使安宁。《三国志·蜀书·蒋琬传》:“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③安乐;安逸。《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④安心。陈寿《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郊境之内,民不安业。”⑤安放;设置。陆游《东阳道中》诗:“先安笔砚对溪山。”⑥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什么地方”。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汉书·黥布传》:“女安从知之?”(女:你。)⑦副词。表示反问。韩愈《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期:

(一)①约会。《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又约定。《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②预定的时日;期限。《史记 ·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③限量;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只:语气词。)④期望;要求。《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⑤必;必定。《左传·哀公十六年》:“期死,非勇也。” (二)jī 同“朞”。一周年、一整月或一昼夜。《左传·襄公九年》:“行之期年,国乃有节。”(节:节余。)

隐:

(一)①短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逾隐而待之。”②隐蔽;隐藏。《周易·乾卦》:“隐而未见,行而未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③隐讳;隐瞒。《史记·高祖本纪》:“列侯诸将无敢隐朕。”④隐居;不出来作官。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⑤隐约不清。杜甫《客从》:“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⑥精微深奥。《周易·系辞上》:“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赜:深奥。)⑦忧伤;疾苦。《国语·周语上》:“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务:致力。勤:尽力。)⑧怜悯;同情。刘向《九叹·惜贤》:“心隐恻而不置。”⑨琴上的装饰。《新论·琴道》:“琴隐长四十五分,隐以前长八分。”⑩威重貌。《后汉书·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二)yìn 凭依;倚靠。《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不应,隐几而卧。”(几:矮桌子。)

见:

(一)①看;看到。《诗经·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②拜见;谒见。《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③会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放逐。)⑥放在动词前,有称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xiàn ①显露;出现。《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胡:为何。)③现成的。《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常:

①恒久不变的;固定的。《孙子·虚实》:“四时无常位。”(四时:四季。)《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②一定的准则或制度。《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国语·楚语上》:“民不废时务,官不易朝常。”③指由习惯而形成的常规、惯例。《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④特指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⑤平凡的;普通的。《史记·扁鹊传》:“扁鹊,非常人也。”⑥日常;平时。《晋书·何曾传》:“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经:治理。)⑦副词。经常;常常。《列子·天瑞》:“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⑧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韩非子·扬权》:“上失扶寸,下得寻常。”⑨通“尝”。曾经。《荀子·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tǎng)见(xiàn),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党:偶然。)


诗文 吾闻安期,隐见不常。
释义

吾闻安期,隐见不常。

“吾闻安期,隐见不常。”诗句出处:《赠毛仙翁》;是唐朝诗人郑浣的作品。

至道无名,至人长生。爰观绘事,似挹真形。方口渥丹,
浓眉刷青。松姿本秀,鹤质自轻。道德神仙,内蕴心灵。
红肌丝发,外彰华精。色如含芳,貌若和光。胚浑造化,
含吐阴阳。吾闻安期,隐见不常。或在世间,或游上苍。
猗欤真人,得非后身。写此仙骨,久而不磷。皎皎明眸,
了然如新。蔼蔼童颜,的然如春。金石可并,丹青不泯。
通天台上,有见常人。俗士观瞻,方悟幽尘。君子图之,
敬兮如神。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9: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