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吕温《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 - 唐山水诗赏析 |
释义 | 吕温《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 - 唐山水诗赏析吕温《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唐山水诗鉴赏 吕温 纯精结奇状,皎皎天一涯。 玉嶂拥清气,莲峰开白花。 半岩晦云雪,高顶澄烟霞。 朝暮对宾馆,隐映如仙家。 夙闻蕴孤尚,终欲穷幽遐。 暂因行役暇,偶得志所嘉。 明时无外户,胜境即中华。 况今舅甥国,谁道隔流沙。 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风光美丽、神秘、迷人。这是古代的汉族诗人们很少游历和吟咏的地方。贞元二十年(804)冬,诗人吕温以侍御史身份出使吐蕃,在吐蕃国都城逻娑(即今西藏藏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生活了两年,写了一些反映他在吐蕃的生活和见闻的诗篇。这首五言排律,就是在逻娑城宾馆眺望城外白水山而作的。题中的“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未详其名,当是作者在使馆的下属官员。 前八句描绘白水山的景物,是诗的第一层。西藏高原,山上终年积雪不化。诗人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皑皑白雪。一、二句描绘纯净的水凝成的冰雪,一片皎洁的白色,银光闪烁,充塞在天边。诗的起笔破空而来,奇警突兀。接着,诗人便具体描状白水山上雪景。但见冰峰如玉,耸立如屏障,拥抱着清冽的空气,又宛若出水风荷,盛开着的艳丽的白花。而山崖的半腰,因为崖壁陡峭,巉岩蔽日,所以那弥漫的白云和凝结的白雪,都变得暗淡了。但在最高的峰巅之上,却是晴空澄碧,阳光灿烂,烟霞俱净。这四句状景,两句用比喻,两句用白描,有气势,有光与色、明与暗的对比,四个动词,下得生动、准确,展现出西藏高原独特的雄奇瑰丽风光,显示了诗人美丽的想象和细致的观察。七、八两句总揽一笔,点明自己赏景的位置,说白水山正好对着宾馆,早晚都可以看到它净白的倩影。以至诗人浮想联翩,感到在自已眼前隐映着的这座瑰奇的山,真是仙人居住的地方。“隐映”句,将白水山想象为神仙洞府,更增加了它的神奇色彩,又为下文的抒情作了铺垫。 “夙闻”以下四句,是诗的第二层次,写自己由于观赏山水景物,引起寻访山中高士的欲望。诗人说,我早就听说这座山上隐居着绝无仅有的世外高人;而今,终于引起自己想游尽白水山的幽深隐僻之处,以寻访到高人的念头。接着说,这次我奉了朝廷要和吐蕃加强亲好关系的使命,千里跋涉来到这里,在公务闲暇时候,偶然得以实现美好夙愿,真是无比的喜悦! 以上四句,即景抒情,表达自己对这片新奇、神秘的地方的倾心向往与赞美,十分真挚自然。 诗的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在抒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诗人说,在这太平盛世的时代,没有边地和内地之分,这个矗立于祖国西南的奇境胜地,也就是中华的土地,这里的藏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的一脉。十个字,堂堂正正,思深力遒,掷地作金石之声! 表达了诗人希望汉藏人民亲密友好、神州一统的美好理想。这个美好的理想,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坚实土壤上的。从太宗朝起,唐王朝就采取了同吐蕃亲密友好的政策。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联婚。唐与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形成了舅甥关系。正如《唐书《吐蕃下》所载:吐蕃主赞普使谓汉衡曰:“我大蕃与唐舅甥国耳。”所以诗人在结尾两句更用无可置疑的反诘语气说: 而今唐与吐蕃是舅甥国了,谁说它们的中间还隔着千里沙漠呢! 诗人确信,汉藏人民的友谊是任何障碍也阻隔不了,任何势力也破坏不了的。这四句虽是议论,却充溢着昂扬的情绪。雄健入神,高响入云。 这是一首山水诗,诗人用彩笔描绘出一幅银光璀灿的白水山雪景图,展现出人们罕见的西藏高原迷人风光。这也是一首友谊与统一的颂歌。诗人热烈地赞颂汉藏人民纯真的友谊,表达了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理想。全篇写景、抒情、议论,层层递进,又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壮阔高远的意境。对仗工整,又流畅自然,毫无板滞之弊。这种典雅、整饬的排律诗体,很适合抒写对于辽阔的神州大地的自豪感。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是结合得很好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