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名画《溪山无尽图》赏析 |
释义 | 名画《溪山无尽图》赏析溪山无尽图 清·龚贤作 纸本水墨 纵二七.四厘米 横七二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龚贤为“金陵八家”之首,其画法融汇董源、范宽苍茫平淡、雄浑厚重的特色,高标独立,不落窠臼,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转引自秦祖永《桐阴论画》)。所作章法奇特,出人意表,用笔落墨,沉郁深厚,浓密润泽,尤以积墨见长。层层积染的林木、峰峦,莽莽苍苍,生气郁勃,有时给人以“重浊”、“板滞”的错觉;其实细细品味,一种清秀隽永的静穆之气,涵蕴于笔墨间,令人澡雪精神、疏瀹而心。寻其究竟,不仅因为画家精于水法,能理性地控制“水候”而施墨,使积墨色泽湿漉漉地有淋漓滋润之感;更因为他在积墨的同时,还注意通过“留白”来畅通全局的气脉。所留白道,或为横锁山腰的烟岚,或为直挂崖壁的泉瀑,此外还有浓荫间的树干枝杈、山麓下的茅亭板桥,等等。如此“计白当黑”,使黑者愈黑,白者愈白,凝重处更凝重,空灵处更空灵。这里介绍的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溪山无尽图》卷,便是代表了龚贤画风的一件典范杰作。 展开画卷,水村舟桥、平林大江、重山复嶂,洋洋洒洒,像“蒙太奇”镜头般地一一映入我们的眼帘。山石的形体,大小相间,不露棱角,石块上白下黑,据龚贤《画诀》自述:“白者阳也,黑者阴也。石面多平故白,上承日月照临故白;石旁多纹,或草苔所积,或不见日月,为伏阴故黑。”可见是以真实的生活体验作为创作依据的。山石积墨层层深厚,富于质感和量感。散散落落的村舍、茅亭,安置妥帖,与杂树蓊翳相掩映,清江不流,空山无人,不知斯世何世!从浓黑的崖壁乱石间挂下的泉瀑,洁白光亮,一线通灵,似闻其声,益增画面静寂氛围,缥缈幽远,思出象外,咏之弥永。 溪山无尽图 整个画面“元气淋漓幛犹湿”(杜甫语),但所给予观者的审美感受却不是激动奔放,不是荡气回肠,而是清幽静寂、平淡蕴藉。风不动,树不摇,水不流,舟不行,一切都像中了魔法似的凝固了,甚至连激湍的泉瀑,仿佛也突然冻结了它的动向!画家着意绘出这溪山无尽的静寂境界,显然是为了自抒其欲辨忘言的心绪意兴,如恽格《南田论画》所云:“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所谓天际真人,非鹿鹿尘埃泥滓中人所可与言也。”而这一片静境的渲染,又端赖了积墨和“留白”的辩证处理。特别是画卷中段最浓黑密塞处,树干、山径的“留白”,所形成的强烈黑白反差,极得造化至深至静之理。由此可悟画道惨淡经营之妙,“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见虚灵。……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而愈不厌玩”(《南田论画》)。 龚贤的时代,论画审美意识忌湿、忌重。如秦祖永《桐阴画诀》云:“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又云:“作画最忌重浊,耕烟翁云:气愈清则愈厚。此语最为中肯。”秦氏所论,未免胶柱鼓瑟。其实,“著力”与否,不在用干还是用湿;“气清”与否,也不在墨重还是墨轻。如龚贤此图,虽湿笔重墨而力敌万夫、气韵清醇。这并非是侥幸的出奇制胜,而完全是因为画家对传统精髓有着本质上的深刻理解,并结合自己坚实的生活体验而必然达到的化境。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