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叶灵凤《家乡食品》赏析 |
释义 | 叶灵凤《家乡食品》赏析 叶灵凤《家乡食品》赏析 叶灵凤抗战后不久即迁居香港,久别故乡,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也就倍感亲切,所以一吃到家乡运来的香肚也就忍不住涉笔成文,夸夸家乡的食品,聊寄一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从“尝了新自我的家乡运来的香肚”叙起,交待了本文写作的缘起。起笔自然流畅、自得之情跃然纸上。你看,家乡运来的香肚,虽然风干得还不很透,但已经够“甘香”了。作者明里称自己有口福,实则从侧面称赞了家乡食品之物美价廉、受人欢迎。由香肚滋味好,作者自然而然地探讨了家乡能出产各种各样闻名遐迩的特产的原因,且援引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用以证明家乡的特产并非徒有虚名,确实是货真价实,别具一格。 接下来作者重点为我们介绍了家乡农历年节时许多风味独特的应时食品,像吉祥如意、老少皆乐的“欢喜团”,已有半个世纪未尝的“炒米粑粑”、不同于腊八粥的滋味不错的“洪福齐天”粥,还有什么祭灶用的灶糖、元旦祀神用的发糕、年糕、供祖先用的饦��。 家乡的食品真是丰富多采, 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这里,作者采用了“省事”的办法,基本上以摘录《金陵物产风土志》上的原文为主,自己则对之加以诠解,或解释,或发挥,或说明,或议论,夹叙夹议,娓娓道来,自然亲切,避免了作者一人独陈其事的单调枯燥和行文的呆板,有血有肉,保持了文从字顺,挥洒自如的行文风貌,别有一番情趣。 介绍完应节应时食品,作者笔头一转,又夸起家乡的酱菜来了。沁人心脾的“莴苣丸”、鲜嫩清淡的“漂芦姜”使人垂涎欲滴。而这些还只是凡夫俗子所为,至于“尘心未泯”的佛家子弟所制的各种酱菜咸菜就更令人吃了“三月不知肉味”了。作者为我们饶有兴味地讲了一个小故事,绘声绘色地叙述了某师太秘制的“臭卤面筋”如何珍贵、如何难制、又如何别具特色,而“我”则历尽周折终于在远离家乡的九江尝到了臭面筋的滋味。作者穿插讲述这样一个小故事,既增加了文章的情趣,又增添了“臭面筋”的魅力,一举两得。 从“臭卤面筋”作者又很自然地转到介绍家乡向有特长的面筋和豆制的素食。“贴炉面筋”、蒲包干、最令人嘴馋的则是秋油干,滋味绝佳,不殊于火腿,可以送茶送酒。而香港所制的五香干,既不能下酒送菜,更没有火腿的滋味。“月是故乡明”,相比之下,作者也就更加倾慕于家乡的食品。从这简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文就在这淡淡的乡愁中结束,耐人回味,有无穷的余韵。 《家乡食品》是一篇怀乡之作,并无多少深刻的寓意或重大的社会意义。作品主要通过对家乡食品的介绍,表达自己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之情。虽然全文貌似写得很冷静客观,但实则充溢了作者对家乡的不尽的情思,字里行间常常透出作者自豪、欣喜、怀念、惆怅等思想感情的变化。如吃到香肚,便称自己有“口福”,显得兴高采烈。而当说起小时最喜欢吃的“炒米粑粑”时,则说“未尝此味者,已半个世纪了”。怅然若失的神态毕现。全文夹叙夹议,行文活泼自然,轻松流畅,富有情趣。语言则自然朴实,如叙家常,使人倍感亲切。介绍食品则旁征博引,色香味俱全,历历在目,令人垂涎三尺。而介绍食品时又穿插一些风土人情、民间习俗介绍,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这篇散文引人入胜的魅力。 在结构上,全文首尾照应,有详有略,结构严谨。如开头写在港吃家乡运来的香肚,在结尾又回过头来再提香港,把家乡的五香干和香港的五香干作一比较,扬此抑彼、态度分明、情意切切。对各种特产,作者也非一概详加叙述,而是详略得当,有张有弛。例如有的食品只引用《金陵物产风土志》上的记载,不加阐述,有的则稍加解释,而有的食品则详加介绍,不厌其烦地介绍其制法、种类、特点、吃法和食后的体会感受,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作为一个久别故乡的游子,作者对家乡特别有感情。在他的《晚晴杂记》中,除了《家乡食品》外,还有多篇回忆故乡的散文小品,如《家乡的药草》、《南京的马车》、《家乡的剪纸》、《玄武湖的樱桃》等等。这些散文也都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思乡感情,令人耳目一新、为之心动。 熟悉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叶灵凤是创造社内仅次于张资平的著名的恋爱小说家,是新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可是当时的人又有谁能料到几十年后,移居香港的叶灵凤能写出像《家乡食品》这样质朴自然的散文呢? (丁永强)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