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古朗月行 |
释义 |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射九鸟,天人请且安。阴精此论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惨怆摧心肝。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杂曲歌辞》类。南朝宋鲍照依此题作《代朗月行》 (据《鲍参军集》),李白依此题作《古朗月行》 (据《李太白诗》)。诗题前分别加入“代”字,“古”字,表明作者仅采古题,并不沿袭古题内容。 鲍照的《代朗月行》,描写朗月初生,照我绮窗,窗中佳人,靓妆帷坐,对月弦歌。描写的内容,全在地上人间。用的是写实的手法。李白的《古朗月行》则不同。他从人间移到天上,着力描写的是朗月自身。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将一轮朗月写得十分可爱,从而为我们留下一个意蕴丰厚美妙瑰丽的艺术形象。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诗人一开始便以儿童的天真的口吻咏道: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信口写来,却极富情趣。唯少小才“不识月”,才错将朗月“呼作白玉盘”。 “白玉盘”团团圜圜,柔和洁白,既形象地表现出朗月的质地和形状,又唤起人们心中美的感受。然诗人却未就此停笔,又把它比作“瑶台镜”,让它高高地挂在天上。这就使得朗月具有了照人的特质,皎皎可爱。句中的“呼”字,“疑”字, “飞”字,极为贴切形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飞”字不仅托出了儿童的天真的想象力,更把诗人的笔触极巧妙地过渡到天上的朗月。关于月亮,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神话传说中,有多少奇妙动人的故事啊! 《太平御览》卷四引《虞喜安天论》: “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诗人将其化作韵语,“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极为形象地描绘出朗月升起,月官里一片奇丽动人的情景。月亮高高挂起,月宫中的景象看得更清了。月宫是美妙的,令人神往的。 《太平御览》卷四引傅玄《拟天问》: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诗人对此充满一片深情,在他的《把酒问月》中曾经这样写道:“白兔捣药冬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在这首诗里,更情不自禁地设问:“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赞美关切怜爱之至。这四句诗,意境美好,物象动人,充分展现出月宫中仙境般美好境界,激起人们对朗月的憧憬和喜爱。然而,好景不长在,令人沮丧的事,随之而至。“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圆影被蚀,大明残损,渐渐晦暗不明。蟾蜍,即癞蛤蟆;大明, 《文选·海赋》李善注: “大明,月也。”民间传说有蟾蜍蚀月之说,月蚀即由此而造成。诗人引之入诗,无限怅恨之情,不言自深。因而他呼唤古代神话中的大英雄出世,“羿昔射九日,天人请且安”。据《淮南子》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尧乃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 日中九乌皆死·故留其一日,万民皆喜。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一位神性英雄出来,特别地怀念他,可见诗人心中感情的深沉强烈。诗人多么希望昔日的英雄,重现神能,为之一扫,令今日天、人免灾除难,清而且安。然而昔日的英雄而今安在? “清且安”又在哪里?当他仰观天上的朗月,朗月已没有了先前的皎洁, “阴精此论惑,去去不足观”,它沉沦而迷蒙不明,失去了光彩,没有什么可看了,只好离之而去。其实, “去去不足观”也是迫于无奈。诗人内心的矛盾,愤懑、忧伤,并未因此而稍减,相反愈加强烈沉重, “忧来其如何?惨怆摧心肝”。心断肠折,忧心如焚,便是此时此刻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 《古朗月行》通篇都未曾离开对朗月的描写。其间感情变化,层层曲折,却是耐人寻味。诗人以一片童心写对朗月的稚爱,多么纯真;以爱怜之笔写朗月升起而明亮起来,充满向往之情;待到蟾蜍蚀月,大明夜残,诗人痛伤之余,转而呼告英雄,免灾除难,直至卒章不得不直呼胸臆,以吐积忧。诗人的感情无不随着对朗月的描写而升沉起伏,爱憎之心无不随着朗月明晦而加减,情事宛然,意韵悠长,真乃感物抒怀的高手杰作。 这首诗大概是基于对当时朝政的昏暗而有所感发。唐玄宗晚年之时,杨玉环、高力士、杨国忠等人弄权于内,边将擅权于外,致使朝政日非。诗人每常痛切忧时。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对这一现实的讽刺。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 “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则概乎言之矣。 《古朗月行》包括了不少月亮的神话传说。有关月亮的传说,五彩并呈,很难一是。诗人采其所当采,择其所当择,编缀成篇,曲折开合,行云流水,清新俊逸,不留斧痕,在前人咏月诗中是难得一见的。非大家里手,莫能臻此。可见诗人才诣不同寻常了。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