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召旻》 |
释义 | 《召旻》天笃降丧。把这多灾祸向下降。 瘨我饥馑,饥饿叫我们致病伤, 民卒流亡。老百姓们尽流亡。 我居圉卒荒。灾荒一直蔓延到边疆。 天降罪罟,老天降下了法网, 蟊贼内讧。坏蛋内部闹嚷嚷。 昏椓靡共②,七嘴八舌做事不像样, 溃溃回遹,乱七八糟的放荡, 实靖夷我邦。真想把国家来覆亡。 皋皋訿訿,咕咕咕,叽叽叽, 曾不知其玷。不知道自己的污点。 兢兢业业,谨谨慎慎多小心, 孔填不宁③,好久都不得安宁, 我位孔贬。我的地位还有贬低的危险。 如彼岁旱,就像那年天大旱, 草不溃茂④,连那草也长不好, 如彼栖苴⑤。就像那倒下的枯草。 我相此邦,我看看这个国家, 无不溃止。不会不遭遇危亡啦。 维昔之富不如时,从前呀,不像如今这样贫, 维今之疚不如兹。如今贫呀不像这样强。 彼疏斯粺⑥,那吃粗粮的就这样吃细粮, 胡不自替? 为啥自己不退让? 职兄斯引。一个劲儿营私又植党。 池之竭矣,池塘干涸了, 不云自频! 池边干起呀! 泉之竭矣,泉水干涸了, 不云自中! 里面干起呀! 溥斯害矣,普遍的这个灾害呀, 职兄斯弘⑦,一个劲儿把它来扩大, 不烖我躬⑧? 哪能不连累我身呀? 昔先王受命,从前祖先受天命, 有如召公,有召伯这样的好臣子, 日辟国百里; 一天开疆一百里; 今也日蹙国百里⑨。如今呀,一天失去一百里。 於乎哀哉! 哎呀,可悲呀! 维今之人,如今这些人, 不尚有旧? 不是还有旧人吗? (采用金启华译诗) [注释] ①旻(min):秋为旻天,这里泛指上天。②椓(zhuo):同“诼”,谗毁。③填(chen):久。④溃茂:溃与茂同义,即丰茂。⑤栖苴(cha):栖,草倒伏状;苴,枯草。⑥疏:高粱。粺:精米。⑦职兄斯弘:职,此;兄,情况;弘,扩大。此句是说(小人占据高位)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⑧不烖(zai):不同“丕”,大的意思;烖同“灾” ⑨蹙:缩小 [赏析]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卒,太子宫涅即位,这就是周幽王。幽王为人荒娱自纵,外信佞臣,以虢石父为卿,搞得国人皆怨;内宠褒姒,废申后,去太子,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为了逗褒姒 一笑,竟然举烽火为戏,失信于诸侯。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等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之下,西周到此结束。这首《召旻》即作于幽王肆虐,西周将亡之时。作者大概是个卿士。“旻”指上天,因诗人在最后提到了召公,所以诗题为《召旻》。它同前一篇《瞻卬》以及《小雅》中的《小旻》一样,同为抨击现状,规劝幽王,只不过选择的角度不同,手法也不一样。《召旻》指斥幽王信用小人,害得国脉枯竭、民生凋蔽。在表现手法上,《召旻》更多的是客观描述,描绘当时社会动乱的状况,描绘小人“昏椓靡共”的种种丑态。描述之中又多用比喻和对比:把国家前途比作将竭之池泉,把多艰的民生比作旱年之枯草。同时把昔日的贤臣与今日之小人,昔日的国运与今日的国运作一对比,以期使幽王对国家今日的处境能有所认识,幡然悔悟,弃旧图新,这大概是诗人采取上述选材角度和表现手法的目的之所在。 围绕上述目的,全诗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诗人用上天降灾、饥馑遍野、百姓流亡来概括当时的社会状况。第二部分是二、三、四章,主要是指斥小人当道、纲纪败坏及其所造成的恶果。对小人罪行的指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天降罪罟,蟊贼内讧”,这是揭露小人之间互相倾轧和争宠,蟊贼,本指吃庄稼的害虫,以此来比喻吞食国家利益的群小。二是“昏椓靡共,溃溃回遹”。昏椓,是胡乱谗毁别人;靡共,是不安于位;溃溃回遹,是昏乱邪僻之态。这是指斥群小不安于位,谗毁贤者,昏乱国事。三是“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这是嘲讽群小没有自知之明。以上是从小人自身、小人之间、小人与贤者这三个方面来勾画小人的邪恶之态,而“兢兢业业”三句则是自白,指出由于小人当道,在位的贤者都有种惶恐和危机感。为了形象地说明当时国家的状况,诗人打了个比喻:整个国家已像那大旱之年的枯草,很快就要完了——“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这种用整章作喻,作为上述论断的注释和形象的说明,是《召旻》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这也是中外一些著名古典诗作常用的手法。第三部分是五、六、七章,主要是缅怀盛世,痛心当今,希望幽王能弃旧图新,以古为鉴。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和比喻两种表现手法。对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上的对比;二是古今国力的对比。诗人有意用结构相同的句式,只改动其中一两个字,来造成古今的巨大反差。在此基础上,诗人又交错点出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用人不当之过。昔日有召公这样的贤臣,所以国运日兴;今日用这些尸位素餐、不顾人民死活的小人,所以国势日衰,民生凋蔽。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比,以此来指出幽王用人上的失误,希望他能弃旧图新,任用召公这样的贤臣。除了上述的对比之外,诗人在这部分也用了一个整章作喻,分析国家当时的处境和造成这个处境的原因,这就是:“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池塘的干涸是从四周慢慢干起的,泉水枯竭是从泉眼枯起的。诗人以此为喻,暗示国家的灾祸也是渐进的、愈积愈严重,造成灾祸的原因是由于内部出了蛀虫。这个喻章与第二部分的喻章不同的是,前者是先说结论,再用比喻作具体的注释和形象的说明,这个部分却是先用形象比喻,然后再得出结论。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