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印光任、張汝霖的《澳門記畧》
释义

印光任、張汝霖的《澳門記畧》

印光任與張汝霖,是清代澳門史上兩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們不僅在其任職澳門期間政績突出,而且撰寫了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澳門的著作—— 《澳門記畧》 ,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印光任,字黻昌,號炳嚴,清江南寶山(今上海市寶山縣)人,一七四四(乾隆九年)被選派為第一任澳門同知。
張汝霖,字芸墅,清安徽宣城(今宣州市)人,一七四六(乾隆十一年)權澳門同知,兩年後實授。
他們都是具有一定對外禦侮思想的中下級官吏,同時也是同西方事物有過一段接觸、思想比較敏銳的知識份子。他們編著《澳門記畧》一書,就是在這種禦侮思想和對西方事物的新鮮感驅使下寫就的。《澳門記畧》的草稿本最初由印光任於一七四五(乾隆十年)在澳門同知任內寫成。這個草稿本在印離任時交給了接署澳門同知的張汝霖,“期共成之” ;後來又托交粵秀山長徐鴻泉加工潤色,不料卻因徐病故而遺失。到了一七五一(乾隆十六年)印光任擔任潮州知府時,張汝霖恰巧也到潮州擔任鹽運通判,兩人聚首,提起舊事,決定重編《澳門記晷》。於是“搜覓遺紙” ,“大加增損” ,終於再次寫成書稿,不久即付梓,是為該書初刊本。
《澳門記畧》全書共分上下兩卷三篇。上卷包括形勢、官守兩篇,其中形勢篇是記澳門的地理形勢、山海勝蹟及潮汐風候等;官守篇記澳門歷史沿革,主要是有關葡萄牙人入居澳門的經過和明清中國政府在澳門設官置守、實行管轄的情況。印、張二位作者都曾擔任澳門同知一職,故所記多取自衙署檔案、簿冊,或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具有很大的真實性和史料價值。《澳門記畧》下卷為澳蕃篇,專記居澳西人(主要是葡萄牙人)的情况,包括他們的體貌服飾、生活起居、風俗風尚、物產器具、船炮技藝、語言文字等,同時對當時經澳門從事對華貿易的各西方國家和地區的情况也有簡單的介紹。此書還分別附有若干插圖(計上卷十一幅、下卷十幅)。這些插圖用畫筆給人們留下了有關當時澳門自然狀况和社會風貌的若干形象的記錄,同樣具有史料價值。該書於一九九○年由汕頭大學歷史系趙春晨教授校注。他對該書做了詳盡的校勘和標點,並寫了一千○九十條注釋,使這文獻更具價值。
如地理環境有如下文字:
“濠鏡澳之名著於《明史》,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門,故合稱澳門。或曰澳有南臺、北臺,兩山相對如門云。”
“出南門不數里為蓮花莖,即所謂一徑可達者。前山、澳山對峙於海北,莖以一沙堤亘其間,徑十里,廣五六丈。莖盡處有山拔起,跗萼連蜷,曰蓮花山,莖詳從山而名也。萬曆二年,莖半設閘,官司啟閉。上為樓三間,歲久圯。康熙十二年,知縣申良翰修,增建官廳於旁,以資戍守。”
“出閘經蓮花山,下有天妃廟。(印光任《蓮峰夕照詩》:蓮峰來夕照,光散落霞紅。樓閣歸金界,煙林入錦叢。文章天自富,烘染晚尤工。祇恐將軍畫,難分造化工。)北麓有馬蛟石,橢而磽,無趾,三小石承之,相傳浮浪至。稍南為望廈村,有縣丞新署。村前二石,每於煙月迷離之際,望若男女比肩立,即之仍石也。夷人反目於室,出則詣石禳解之,名‘公婆石’。”
“過村折而西南,一山青巉,中嵌白屋數十百間,形繚而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環。(印光任《南環浴曰詩》:海岸如環抱,新潮浴渴烏。熔金看躍冶,丹藥走洪爐。舟泛桃花浪,龍盤赤水珠。蠻煙頓清廓,萬象盡昭蘇。)二灣規圜如鏡,故曰濠鏡。(印光任《濠鏡夜月詩》:月出濠開鏡,清光一海天。島深驚雪積,珠湧咤龍旋。傑閣都凌漢,低星欲蕩船。纖塵飛不到,誰是廣寒仙。)是稱澳焉。前明故有提調、備倭、巡緝行署三,今惟議事亭不廢。國朝設有海關監督行臺及稅館。其商儈、傳譯、買辦諸雜色人多閩產,若工匠、若販夫、店戶,則多粵人。賃夷屋以居,煙火簇簇成聚落。其舟楫有高尾艇,有西瓜扁,又有省渡、石岐渡、新會江門渡。”
此外,還詳細介紹了澳門颭風和潮汐的成因和來往的周期,颱風部份將在本卷之傳說民俗中作闡述。
如葡人外貌、蓄奴的習俗有如下文字:
“其人白晰,鼻昂,而目深碧不眴。不蓄鬚髮,別編黑白髮蒙首及頸,蜷然蒙茸,賜自法王,得者以為榮。其通體黝黑如漆,特唇紅齒白,畧似人者,是曰鬼奴。其在澳者,則不蓄鬚髮。女子亦具白黑二種,別主奴。凡為戶四百三十有奇,丁口十倍之。”
葡人之飲食民俗有如下文字:
“凡七日屠牛一次,五日葷食,二日素食,但不食牛豕肉,暇菜不之禁。食餘,傾之一器,如馬槽,黑奴男女以手搏食。酒以葡葡,注以玻璃高碗。檳榔裏以扶留葉,纏以紅綠絨。服鼻煙,亦食煙草,紙卷如筆管狀,燃火吸而食之。”
其衣飾的描述如下:
“服飾男以黑氈為帽,檐折為三角,飾以鏨花金片,間用藤形,如笠而小,蒙以青絹。衣之制,上不過腹,下不過膝,多以羽毛、哆囉、辟支、金銀絲緞及佛山所織洋緞為之,邊緣以錦金銀鈕聯綴,胸腋間衷以白衫。袖屬於腕,摺叠如朵蓮。褲襪用織文束皖,如行縢。躡黑革屐,約以金銀屈戌。衣褲皆有表裏,雖盛暑襲之數重。裏有小囊,貯鼻煙壺、自鳴鐘諸物。女則隆冬惟一衫,僅及腰。下裳三重;一至膝,一掩脛,一覆其足,以五色洋絹為之。髻盤於額,希用簪。無珥,為華靨,貼穿孔前後。手金釧。初皆跣足不襪,近有丹其革以為履者,然短不納趾。出則以錦帕蒙諸首,謂之巾縵。黑奴男女皆衣布,無冠履。色尚白,朱紫次之,青又次之,用諸凶服。人咸佩刀,刀尾曳地。貴者握藤,或以柔韋弢手。女握數珠,夏有揮扇者。”
其居住民俗有此介紹:
“垣以磚,或築土為之,其厚四五尺,多鑿牖於周,垣飾以堊。牖大如戶,內闔雙扉,外結瑣窗,障以雲母。樓門皆旁啟,歷階數十級而後入,䆗窱詰屈,己居其上,而黑奴居其下。”
其宗教信仰方面描述了大三巴寺、小三巴寺、板樟廟、龍鬆廟、望人廟、葛斯蘭廟、花王廟、支糧廟、尼寺、發瘋寺等。
教堂內的宗教書圖及其出遊有如下描述:
“凡廟所奉天主,有誕生圖、被難圖、飛昇圖。其說以耶穌行教至一國,國人裸而縛之十字木架,釘其首及四肢,三日甦,飛還本國,更越四十日而上昇,年三十有三。故奉教者必奉十字架,每七日一禮拜。至期,男女分投諸寺,長跪聽僧演說。歲中天主出遊,三巴則以十月,板樟以三月、九月,支糧三月,大廟則二月、五月、六月凡三。出遊率先夕詣龍鬆廟,迎像至本寺,烯燈達旦,澳眾畢集,黑奴舁被難像前行,蕃童誦咒隨之。又以蕃童像天神,披髮而翼,來往騰躍,諸僧手香燭步其後。又用老僧抱一耶穌像,上張錦棚,隨眾如前儀。歲三月十五日為天主難日,寺鐘胥瘖,越十七日復鳴,諸蕃撤酒肉三日,雖果包餌噉不至飽。”
《澳門記畧》對主教及各教堂神職人員的服飾皆有詳盡記錄。
此外,還有教徒家規及紅白喜喪之介紹:
“婚姻不由媒妁,男女相悅則相耦。婚期父母攜之詣廟跪,僧誦經畢,訊其兩諧,即以兩手攜男女手,送之廟門外,謂之交印。廟惟花王、大廟、風信三分蕃戶而司其婚,餘皆否。
“尤薄於送死。家有喪,號哭不過七日,不炊,親友饋之食。無棺槨,舁支糧廟公匣,至殮,以布帛覆以罩,僧鳴鐸前導,赴素所禮拜之廟而葬之。既至,出諸匣,富者入貲多,許於天主前穴地槁葬,鐫誌姓名於石,貧者葬廟外。其富者又分貲獻諸廟,葬之日爭為鳴鐘,其妻子迄無一送者,故僧以日饒。葬逾年,出骨瘗之他所。如尚肉,謂獲罪不上昇,僧鞭其屍而掩之,需其化而改葬。喪期或一年,或數月,有吉事即不至期亦釋服。產子未彌月而夭,遍告戚友,聚而焚香,置諸盤,插花纏彩,送廟中葬之。僧勞其父母以镪,謂之仙童。遇黑奴無道,不匹配,錮之終其身,示不蕃其類也。無族姓親屬。白多瑪著《聖教切要》,竊中土五服圖為同姓外親四代之圖,叩之澳夷,實瞢如。”
還有交通工具一節:
“蕃舶視外洋夷舶差小,以鐵力木厚二三寸者為之,錮以瀝青、石腦油。碇以獨鹿木,束以藤,縫以椰索。其碇以鐵力水挲底二重。或二檣、三檣,度可容數百人。行必以羅經,掌之者為一舶司命。每舶用羅經三,一置神樓,一舶後,一桅間,必三針相對而後行。向編香字號,由海關監督給照,凡二十五號,光任分守時有一十六號,比汝霖任內,止一十三號,二十餘年間,飄沒殆半,澳蕃生計日絀。其夷目舶稅,上貨抽加,二次加一五,又次加一。小艇曰三板,長丈餘,張紅油革幔,以二黑奴駕,出不越澳。”
“夷目亦乘轎。基轎方長如櫃,人從頂蓋上出入,入則仍以頂板覆之,舁者四人,止則揭板以出。編竹葉為傘,白竹為柄,一人執傘前導,一人員板箱,二人執長槍以從。近改用黃油大傘,其柄朱,其旒彩。又有軟轎,有硬轎。軟轎結繩為之,形如大箕。硬者以木。皆無帷蓋。仰卧而舁之,承肩之木曲如弓,以采以𣂪。女則用前所為如櫃者,然亦旁啟門出入。法王轎制如內地,障以玻璃,飾以珍貝,華美無敢與儷者。”
接著有澳門“草之屬”、“木之屬”、“禽之屬”、“獸之屬”、“蟲之屬”、“鱗介之屬”等的物產介紹。
在飲食民俗方面,記下了厚福水、藥水、花露水、藥露、蕃鹽、辣茶、白葡萄酒、紅葡萄酒、西國米、燕窩、海參、糖醃百果、蕃餑餑、鼻煙、鴉片煙等。
衣飾方面,描述了珍珠、琥珀、琉璃、瑪瑙、水晶、咖石㖮、吸毒石、火石、蜜蠟、玳瑁、法瑯、龜筒、貓睛、鶴頂和騏驎竭等方物。
衣著方面有:
“卉服為布,鳥服為絨,為緞、為紗。布有紅、有白、有藍、有花、有織金頭、有棋子紋、有柳條紋。細者謂之幼,闊者廣四尺,為被、為褥、為帳、為大小漫天。漫天者,仰塵也,大者縱數丈,橫丈餘,亦獨幅。絨以紅為上,有黃、有藍、有黑、有藍質紫花。為天鵝絨、為大呢、為小呢。緞有金絲、有銀絲、有金銀絲,皆以金銀抽線和絲織之。有金花緞、有羽緞,冬服之。羽紗春秋服之,備諸色,可以卻雨。……”
香料的品類也不少:
“香之品莫貴於龍涎,每兩不下百千,次亦五六十千,以大食國出者為上,西洋產於伯西兒海,焚之則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坐客可用一剪以分煙縷。有龍腦、梅花片腦,皆樹液所結。有巴爾酥麻者,即安息香。伽楠香,剖之香甚輕微,燃久而不滅。他如檀香、降香、速香、乳香、衣香,品類尤夥。”
科技器具也有:
“器用有天文器、兵器、樂器。三巴寺有十二辰槃,揭之定時臺前,俟某時鐘動,則蟾蜍移指某位。自鳴鐘有數種:曰桌鐘、曰掛鐘,小者圓如銀鋌。皆按時發響,起子末一聲,至午初十二聲,復起午末一聲,至子初十二聲。鳴時八音並奏者謂之樂鐘。欲知其辰而非其應鳴之時,則掣繩轉機而報響,謂之問鐘。小者亦可問自行表、大小銅日規、月影、以及璇璣諸器。又一物如鵝卵,實沙其中,而顛倒滲泄之,以候更數,名曰鵝卵沙漏。”
此外還有長槍、手槍、自來火槍、緘銀花火器、風琴、錫器、銀纍絲器、玻璃器、蠟燭、西曆等等。
禮儀方面,記有蕃兵迎天朝官員一段,也較以前的記得詳細:“凡天朝官如澳,判事官以降皆迎於三巴門外,三巴炮臺燃大炮,蕃兵肅隊,一人鳴鼓,一人颭旗,隊長為帕首靴褲狀,舞槍前導,及送亦如之。入竭則左右列坐。如登炮臺,則蕃兵畢陳,吹角演陣,犒之牛酒。其燃炮率以三或五發、七發,致敬也。”
在民間傳說方面有如下多則:
一是不可多得之“風信傳說” :
“粵之風,以言乎方位,朱鳥所直,是故南風為正,而北為逆也。以言乎時令,春夏多南風,而秋冬多北風也,是蕃舶之所視為去來者也。山曰息風、曰風穴,從乎地也。寒而為𩘽、為䬆,暑而為青東、為赤遊、為狂龍,從乎時也。失其位與時,則風之變也,厥名颶。”接著叙述了正月至十二月各颶風之神秘命名。
二是“盧亭”之說:
“又東南為老萬山。自澳門望之,隱隱一髮,至則有東西二山,相距三四十里。東澳可泊西南風船,西澳則東北風船泊之。山外天水混茫,雖有章亥不能步,鰲足鵬翼之所訖已。歲五六月,西南風至,洋舶爭望之而趨,至則相慶。山有人魋結,見人輒入水,蓋盧亭也。晉賊盧循兵敗入廣,其黨泛舟以逃。居海島久之,無所得衣食,生子孫皆裸體,謂之‘盧亭’ 。常下海捕魚充食,能於水中伏三四日不死,事見《月山叢談》。多伏莽。(釋今種《盧亭詩》:老萬山中多盧亭,雌雄一一皆人形。綠毛遍身祇留面,半遮下體松皮青。攀船三兩不肯去,投以酒食聲咿嚶。紛紛將魚來獻客,穿腮紫藤花無名。生食諸魚不煙火,一大鱸魚持向我。殷勤更欲求香醪,雌者腰身時嬝娜。在山知不是人魚,乃是魚人山上居。……)”
此外,還有“馬蛟石”、“公婆石”、“洋船石”、“蝦蟆石”和“仙女澳”五個傳說。
綜上所述,《澳門記畧》一書,較為全面介紹澳門地理、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習俗等民俗的情况,成為了十分珍貴的古文獻,其內容之豐富,資料之翔實,涉及層面之廣深,可說是前所未有。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