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参禅偈》 |
释义 | 《参禅偈》《参禅偈》贾宝玉作 林黛玉续 贾宝玉作 林黛玉续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即参究禅理。偈(ji),为佛经中的唱词,也泛指佛家的诗歌。本是音译佛教梵语“偈陀”的略称,义译为“颂”。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母为宝钗做生日,戏散后,湘云说出那个做小旦的象黛玉。宝玉怕她们之间产生误会,从中调停,不料自己反而落了两处的数落。心中十分懊恼,便想起前日所看《庄子》中所说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列御寇》)“山木自寇,源泉自盗。”(《人间世》)觉得是自己自讨没趣。回到屋里,袭人劝他“大家彼此随和些”,宝玉听了,愈加反感,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细想这句《山门》中鲁智深唱词的意味,不禁大哭起来,于是提笔写下这首偈,又填了一支《寄生草》曲。黛玉见宝玉此番果真负气而去,便随后来探看究竟。见了这偈和曲子,知是宝玉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又可笑又可叹,便拿了去。次日与宝钗、湘云同看,又邀她们同去看宝玉,要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黛玉对宝玉说,偈的末两句虽好,但“还未尽善”,又替他续了七八两句。 首二句:“证”,印证,证验;佛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这二句意谓:你认为你领悟了,我认为我领悟了,但只有通过内心的悟彻和意会,才能达到领悟。三四句,意谓:到了没有什么可领悟的地步,才可谈得上真正的参悟禅机,也即真正的“证”了。禅宗认为宇宙间一切都随人心的生灭而生灭,佛就在每个人心中,无需向身外追求,不必求诸外界证验,到了万境皆空的地步,就无验证可言了。《传灯录》:“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无有证”,即无证。“斯”,则。五六句,意谓:达到了彻底领悟,也即无证验可言的地步时,才算进入理想天国的境界。这里的“境”,指境地、境界。此时“证”的阶段已经超过,故云“无可云证”。七八句为黛玉所续。意谓:只有连理想天国的境界也抛弃了,这样才是彻底的干净。“是方”,这样才。“干净”,禅宗以为要丢掉邪念,顿悟到内心本自清净,即可成佛。 整首偈认为,要说到领悟,就必须升华到根本无可领悟的境地,这才算是真正的领悟。认识到世间本来无可领悟,这才是立足之境,也就是说认识到了万物皆空。既然万物皆空,就断了彼此关系,彼此都不存在了,什么亲疏关系,什么悲愁喜悦的感情,都是毫无意义的了。 宝玉这种谈禅的思想根源,在于受到老庄“清净无为”、佛道“色空”观念的影响,但不能因此认为宝玉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只不过是在几个姊妹面前受到冷遇后,幻想出一个断绝尘缘、无任何烦恼牵挂、独立自在的境地,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摆脱苦恼,求得内心的平静。因此,这首偈从形式上看是在谈禅,实则正如黛玉看后所认为的:“为一时感忿而作”,只不过是在用禅话来言情,抒发自己在感情纠葛中的苦恼、孤独和空虚。但宝玉的孤独和空虚感毕竟是暂时的,一是佛老思想此时只是才开始进入他的脑中,并未扎下根来;二是现实生活还未逼着他走到这一步。故尔,当黛玉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将他镇住,宝钗也说了一段“语录”后,宝玉便自动收住了“痴心”。 这首《参禅偈》,既是禅理,也可看作谶语。宝玉的最终“悬崖撒手”,与世缘断绝,应了“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语;而黛玉的泪尽夭亡,则应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句。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