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十六) 《石墨镌华》与《金石史》 |
释义 | (十六) 《石墨镌华》与《金石史》赵崡的《石墨镌华》与郭宗昌的《金石史》是明末两部介绍金石碑刻的著述,赵、郭二人同为陕西人,又都重金石之文,其书法理论也极为接近,与明季江浙一带之书家重帖的倾向异趣,代表了中原文士的论书主张。清初王士𧜖的《池北偶谈》中说:“华州郭宗昌,善鉴别书画、金石、篆刻,分法为当时第一,所撰《金石史》与盩厓赵孟廉 《石墨镌华》并行于世。”可知前人即以赵、郭并论。 赵崡,字子函,一字屏国,陕西盩厓人,万历己酉(1609)举人,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曰: “所居近周、秦、汉、唐故都,古金石名书多在焉,授据考证略仿欧阳公、赵明诚、洪丞相三家,名曰 《石墨镌华》,自谓穷三十年之力,多都玄敬、杨用修所未见也。” 郭宗昌,字允伯,陕西华州人,生于明季,入清不仕,平生喜谈金石,书法精善,议论淹通,所作《金石史》多论书之语。 赵、郭二人隶籍陕西,多见古代碑刻,故二人都极重汉、唐之书。《石墨镌华》卷七《访古游记》中说:“余自髫年耽古法书,沈石丞箕仲又谓余集帖数经临摹,其丰神无复存者。独汉、唐古碑为可重耳,余心是其言。”可见他重碑轻帖的倾向。因汉、唐碑刻犹是古物,而六朝及宋以后之帖往往真迹难求,而辗转临摹,有失原貌,故以为碑刻保存古法为多,弥足珍贵,郭氏 《金石史》中称道《乙瑛碑》而曰:“书益高古超逸,魏才代汉,便不能无小变,六朝极矣,极之而复,故唐为近古。”郭氏这里以久而变,变而极,极而复这种复古通变的理论来说明魏晋之书变易古法,至六朝而极,物极生变,故唐人复能近古,可见他也重在汉、唐两代之书。 赵、郭二人都极力推尊汉隶,表现了他们崇尚古朴的论书宗旨。《石墨镌华》中论汉隶者甚多,其《汉郃阳令曹全碑》条中曰: “余曾与友人论及石碑,友人曰: ‘吾辈幸生此时,犹得见汉、唐人书,恐后世无复存者。’余曰:‘神物显晦有时,宁无沉埋以待后死者?如《曹全碑》,欧阳公、赵明诚、都玄敬、杨用修诸公,岂得见哉?’相视一笑。”《曹全碑》于明万历初始出土于郃阳(今陕西合阳县),字画完好,书法秀润,故赵崡庆幸自己得见汉代古物,欧阳修的 《集古录》、赵明诚的 《金石录》、都穆的《金薤琳琅》乃至杨慎的《金石古文》等都称为博洽之作,然未及著录此碑,故赵氏以为自己正是得天独厚的,可见他极倾心汉碑,故以为王世贞“汉法方而瘦,劲而整,寡情而多骨;唐法广而肥,媚而缓,少骨而多态。汉如建安,唐三谢,时代所压,故自不得超也”的话 “得评书三昧”(《魏文帝受禅碑》),显然以汉之骨力瘦劲胜唐之姿媚肥腴,并强调了时代的因素。 郭宗昌也极重汉隶,他对汉隶艺术风格的认识更超过了赵崡,如他评《礼器碑》曰: “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神功,弗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踰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他对《礼器碑》的变化神妙作了充分的肯定,已启后来王澍等人的理论,又如他评《汉鲁相史伯时供祀孔子庙碑》曰: “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评《华山碑》曰: “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割篆未会,时或肉胜,一古一今,遂为隋、唐作俑。”评《汉曹景完碑》曰: “平生所见汉隶当以 《孔庙礼器碑》为第一,神奇浑璞,譬之诗则西京;此则丰赡高华,建安诸子。比之书,《礼器》则 《季直表》,此则《兰亭叙》。自髭圣一评,谓钟古而不今,长而制,心摹手追,惟逸少一人,王遂踞钟上,余目不识书,自谓颇窥汉人三昧。”可见他以为汉碑是书法中至高无上的极则,其超逸古雅,神奇浑朴,非后代之书所能企及,而且自以为对汉人书能得其三昧。他甚至以为时代与汉相差无几的曹魏,其书已不及汉隶之古雅。他评 《孔宙碑》说: “结体古逸,殊不易造,元美少之,是胸中为曹氏诸碑所据。汉魏咫尺,便堕千里。”又评魏《劝进表》曰:“《劝进表》或谓是钟繇书,又谓梁鹄书,皆未有据,视《封孔羡碑》虽无其矫饰屈强,亦无汉人雍雍超逸古雅之致,何瞒才弋汉鼎,书法顿分时代,人概以汉隶目之,谬矣。”可见他严格地区分汉、魏,以为时代一变,则书格顿降,汉隶雍雍古雅的精神是其特有的风格,故他讥《魏封孔羡祀孔子碑》:“书法方削寡情,矫强未适,视汉隶雍穆之度,不啻千里,书之所自,可以知风,谓书一艺云乎哉!”这里他虽本着以时代论书的原则,然对于汉隶本身的气韵作了极高的评价,这种理论对清初汉隶的大受重视起了积极的影响。故王宏撰的 《砥斋题跋》中说郭氏:“昌明汉隶,当与昌黎文起八代之衰同功。”即指出了他倡导汉隶在书史上的重要作用。 对于唐人书,赵、郭二人也都加以肯定,尤其称赞唐碑的骨力劲健而不失法度。他们对宋人之书则表现出不满,因为宋人重帖学,其书欹侧放纵,有违古法,未免流于粗疏奇诡。赵崡评米芾说:“米颠大言,于书家少许可,而自作此札,侧笔纵笔,虽极雄杰,不免粗疏,王元美乃称其千金蹀躞过都历块之气,恐未敢信也。” (《石墨镌华》)卷六《宋米芾芜湖县学记》)评黄庭坚书曰:“自古正书法,无作倾侧笔者。晋人法在态中,故圆而多逸;唐人态在法中,故方而多遒;宋初诸人,犹遵唐矩;四大家出,而唐法尽变,竞为倾侧矣,鲁直其尤甚者。”(《石墨镌华》卷六《宋黄鲁直狄梁公碑》)他以为宋之苏、黄、米诸大家尽变古法,倾侧取势,而格则下矣。而以为元代之赵孟頫能矫宋人之弊,故其书格反在宋人之上。他评赵孟頫的 《孙公道行碑》曰:“此赵孟頫书,虽出李北海,而加以婉媚,所可取者,生宋四家后,能一变其倾欹笔耳,以方北海。北海瘦而劲,拙于藏锋,承旨肥而缓,巧于取态,而元美谓姿韵溢出于波拂间,盖能用大令指于北海腕者,其然乎?他日又曰:承旨可出宋人上,比唐人尚隔一舍,此则定论也。”郭氏的 《金石录》中未录宋人书,然偶有述及处,也都致以不满,如曾云: “米元章评书自负具眼,纰漏颠倒,一似无目者。”( 《唐玄秘塔碑》)其评绛州 《夫子庙堂碑》则云: “中忽杂以一二草书,杜撰不入格,宋人伧父之态,居然毕露矣,岂其欲踞右军上耶?宋人多不自量,往往乃尔。”可见他目宋人为伧父,对宋人之师心自用,变异古法则大加诋讥,都说明其以汉唐为准则的尊古尚碑倾向。 赵崡与郭宗昌有关行书的论述有一个显殊的共同特点:推重集王《圣教序》。赵崡说:“此碑为百代书法模楷,今时尤重,拓者无虚日,风骨崡铩俱无,存者形似耳。然其笔法隐然可寻。” (《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 又说:“《圣教序》盖唐文皇从右军墨迹集之,而又获怀仁善手,故能师法百代。”(《宋绛州夫子庙碑》)郭宗昌也说:“王右军书登无上神品,今古琅琅,固不必更论,若 《圣教序》,右军石刻中第一,较《定武兰亭》诸刻相绝千里,而今碑在长安,人人可拓,贱易贵难,故人莫知宝,不知真足模楷百代,称山阴嫡嗣也。”又说: “《集王圣教序》与古诗十九首,如青冥仙阙,可望不可至。”(《金石史·唐怀仁集王逸少书圣教序》)可见他们对集王《圣教序》的推崇备至,以为此碑风骨清劲,最得王书三昧,足为后代师法的对象。他们甚至认为《圣教序》胜过《定武兰亭》,因《圣教序》是由唐初人根据内府所藏王羲之的遗墨而集字所得,而《兰亭序》存于后世者仅为唐人摹本,故郭氏以为《圣教序》更接近王字的本来面目,它与《兰亭》的高下自然不辩自明,其比后代辗转翻刻的《淳化阁帖》中的王字自然更胜一筹了。然对集王《圣教》历来评价不一,毁誉参半,以为其既为集字,无章法行气可言,全篇失之协调,故后人以为郭氏对《圣教序》的评价过高,《四库提要》说他: “论怀仁集《圣教序》胜于《定武兰亭》,盖出于乡曲之私,自矜其关中之所有,不为定论。”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