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匡衡
释义

匡衡

·葛洪·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此,闻之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顾。

〔选自《西京杂记》〕

●●
本篇选自东晋葛洪撰的历史小说集《西京杂记》。西京指西汉京都长安。《西京杂记》所记都是西汉的遗闻佚事以及一些怪诞的传说,文笔以简洁见长,叙事状物无不惜墨如金。所记事迹,多数为其他史籍所不见,其中许多故事至今传诵不衰。如王昭君为画工所欺远嫁匈奴,卓文君作《白头吟》赋劝阻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的故事等,俱出于此书。但《西京杂记》也不乏有不少具体入微之处,其中自有作者的渲染与夸张。似有增强其可信性之嫌,《隋书》把它列入史部,且不题作者的姓氏,甚至有假托西汉刘向的少子刘歆所作的一说。
匡衡,是汉朝的大儒,史称他精通经书尤善说诗。汉宣帝时,许多学者上书举荐他深明经义当世无双。曾垒官至太子少傅(教师)与丞相。时下朝廷有政议对策,匡衡常能引经据典,议压众官,也许是因为过于锋芒毕露,汉成帝时遭人弹劾而免为平民。
本篇不足二百字。作者没有去写匡衡炙手的官场鸿运,而是写他成为大学问家前的清苦求学,特别是他善能说诗,被人畏服的事迹。
匡衡“穿壁引光”,“作佣求学”的故事在我国几乎已妇孺皆知,常常用来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作者只轻轻几笔,犹如画苑巨擘,只是粗粗抹来却已神韵毕肖,其家贫不馁,刻苦好学的生动情景跃然纸上。但是作者的精彩之笔是写“衡能说诗”,说匡衡极其善于串讲诗篇。这里“诗”专指《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今日可见的共有305篇,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旧说系孔子所删定。其中部分是诸侯祀神祀祖,赞美业绩的作品外,大都采自民间诗歌,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混乱以至人民遭受的压迫与痛苦的无情揭露或批判,也有不少表现了大胆而真挚的男女恋情。作者介绍匡衡说诗,能“解人颐”,能使听众笑逐颜开。可见匡衡对“诗经”的研究不仅有极深的造诣,而且有独到之处。以至当时的学者文人间有这样的传说,“无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是说,谁也不要在这里讲什么《诗经》了,匡衡要来讲诗了,他要是一开讲诗经,无不以心领神会,笑逐颜开。但是有言道,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匡衡是汉朝东海承人,为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人。有趣的是,就有一位匡衡的同乡学者,竟不顾时人“无说诗”的劝说,大胆地设坛讲诗。好学不倦的匡衡听说后,择日欣然前往与之讨论诗义。说到关键之处,匡衡常常对他的一些议论率直地提出疑问,以至几度听这位同乡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末了,慌慌张张地倒穿了鞋子头也不回地离席而去,连匡衡在背后追着喊他“先生留步”的招呼声也没听见,匡衡想劝住他把前面说的再议议,他却是边跑边念道:无话可说的了,无话可说的了。
本文中作者勾勒的邑人“倒屣而去”的窘态,实乃是神来之笔。屣是鞋。古人相聚,坐而论道大都是脱鞋后,盘腿席地而坐的。这个邑人想从速离去,尽快摆脱窘态以至未及穿正鞋而慌张离席的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匡衡令人畏服的情景。作者在这里没有正面去写匡衡的知识如何渊博,谈锋如何犀利,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京杂记》之所以被历代文人学者翻检阅读,其中有许多遗闻佚事尽管未必与史实相符,却能传诵不衰,类似“倒屣而去”的逼真而形象的细节描写,是它成功的秘诀之一。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