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北洋八省“独立”和国会解散 |
释义 | 北洋八省“独立”和国会解散1917年春,府院关系因对德问题再度恶化后,段祺瑞和黎元洪争相拉拢拥兵徐州的张勋,以为奥援。4月中旬,段策划召集各省督军“军事会议”时,就企图把张勋引进北京,借张之手压制国会,推倒黎元洪。为了诱张进京,段不惜以日后实行复辟为钓饵。当时,倪嗣冲对在京代表张勋与各方联络的阮忠枢说,此次会议由他发起,“东海(徐世昌)、芝泉(段祺瑞)均极端赞成,曾电约大树(指冯国璋)。大树不来,我辈亦不强其必至,正可推定武(指张勋)作一领袖,执坛坫之牛耳”。他还声称,一定要改组内阁,“如黄陂(黎元洪)不以为然,即可借此推倒黄陂,倒黎排冯,即可拥戴东海。此系千载难逢之机会,断断不可错过。……如东海得居首席,一二年后,将内政整理,国势略定,再由东海之手,归还旧主(指溥仪),其势由顺而易。凡此种种,从现在地位、声望、魄力而论,均非待定武前来解决不可”[1]。 在段祺瑞积极拉拢张勋的同时,黎元洪也竭力争取张勋的支持。张勋在对待国民党人和国会、内阁等问题上虽与段态度一致,但在“参战”问题上却由于复辟派与德国的关系[2],与段大相径庭。黎元洪就企图利用段、张在参战问题上的分歧,把张拉到自己一边。在段召集军事会议前夕,黎即通过阮忠枢、金永等向张勋示意。4月19日,阮函告张,黎对于此次军事会议,“深恐各省督军受芝泉之运动,赞成与德宣战,而亟盼我公来京,反对此举。因令郛郑(唐浩镇,总统府秘书,黎元洪的亲家)往告小松(张寿令),意欲使小松赴徐劝驾。小松则推荐道坚(金永),电约道坚到京,由郛郑介绍私谒黄陂”[3]。不久,金永应邀至京,唐浩镇代黎接见。唐向金表示,黎“实处孤危之地”[4],希望张“维持大局”,并说,张如到北京参加军事会议,应反对向德宣战,“主张大计”。金表示张不拟进京,唐又请张“发一直截电文”反对参战[5]。5月,黎元洪又派亲信哈汉章等南下,游说张勋。 阮忠枢与另一在京、津为清朝复辟集团与各方联络的重要人物张镇芳,完全了解段祺瑞、黎元洪争相拉拢张勋的用心。他们一面与双方周旋,一面秘密写信给张勋,力劝张暂不进京。阮忠枢指出:段祺瑞欲借张勋之名,分散西南各省和国民党人的攻击,“保全”自己;黎元洪则欲借张勋之口,“昌言”反对参战,“因之倒阁而去段”;双方“概置大局于不顾,各挟私意以私争”。张如到京,必将为难,“何如置身局外,作壁上观”[6]。张接信后,依计而行,拒绝段、黎双方的邀请,蜷伏在徐州作复辟的准备。4月19日,张勋密派心腹商衍瀛到天津活动。商到津后,与复辟分子张镇芳、雷震春详细商讨了发动复辟后如何控制北京的计划。20日,商衍瀛函告张勋,“大约西苑、南苑、通州、廊坊、北京游徼队、警厅等处,皆可呼应。”[7] 张勋一面在京津布置力量,一面争取北洋各省的支持。5月,他多次写信与冯国璋商讨时局。19日,在北京开会的北洋督军们联名呈请黎元洪解散国会。张勋得讯后立即发表通电,表示赞成。他在电报中表功说,他于国会“去岁召集之初,固已早持另组之说”,并声称:“今者诸公决议以宪法种种弊端为言,而有解散之请,词严义正,一秉大公……勋虽无似,敢不力持正义以盾诸公之后。”[8] 如前所述,督军团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的呈文被黎拒绝。嗣后,倪嗣冲等便纷纷南下徐州。21日至22日,段祺瑞的代表徐树铮、曾毓隽,安徽省长倪嗣冲、山东督军张怀芝、湖北督军王占元、河南督军赵倜、福建督军李厚基与奉天等省的督军代表十余人先后抵徐。 5月23日,张勋与抵徐各省督军和督军代表举行所谓第四次徐州会议。徐树铮、倪嗣冲参加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鼓动张勋领头解散国会,驱逐黎元洪。是日,黎元洪发表罢免段祺瑞国务总理的命令,倪嗣冲闻讯后立即在会上借题发作,顿足大骂,声称要“首先发难,请诸君随后继起”。张怀芝也随声附和,并提议与会各省份由京奉、津浦、京汉三路进攻北京。张勋则乘势提出,推倒现政府后,各省共同拥戴清帝复辟[9]。徐树铮为达到解散国会和驱黎的目的,当场表示,段祺瑞虽然不能公开支持复辟,但只要达到解散国会和驱黎的目的,其他—切在所不计[10]。倪嗣冲、张怀芝等也表示支持。张勋、万绳栻见徐树铮和各省督军都赞同复辟,非常高兴,当场要与会者签名为信。 24日,张勋致电黎元洪,声称:“民国定制,适用责任内阁制度,凡任免官吏,向由国务院发出,非经国务总理副署,不能发生效力,历办有案。秘书厅掌司机要,类于幕职,本无责任可言。今忽逾越职权,擅发通电,宣布命令,殊属旷例,当然不能认为有效。旋接段总理以前项命令未经副署不能负责为言,其违法更无待言,群情益复愤激,以为共和国家首重法制,如果任意出入,人民将何适从。今中央既首先破坏法律,则各省惟有自由行动。……如无持平办法,必将激生他变。”[11]这个电报,一方面气势汹汹地斥责黎元洪罢免段祺瑞为非法,挑唆北洋各省“自由行动”;另一方面又说此违法令为秘书厅逾权“擅发”,要黎元洪“持平”,以免“激生他变”,为充当“调人”埋下伏笔。 研究系议员也对黎元洪罢免段祺瑞坚决抵制。5月31日,汤化龙辞去众议院议长。嗣后研究系议员也纷纷辞职南下[12]。 在北洋各省督军和研究系政客的抵制下,黎元洪一筹莫展。开始,黎竭力拉拢北洋派元老徐世昌和王士珍出任国务总理,但徐坚决不肯应召。24日,黎派吴笈荪、饶汉祥赴津,促徐出山,徐以“杜门谢客,不能入京”为辞,拒不见面。受到直系军阀拥戴的王士珍与徐世昌的态度略有不同,对黎元洪的处境表示同情,但他为人一向谨慎小心,不肯冒风险。25日下午,黎亲自到堂子胡同王的私宅劝驾,王称与段交谊甚笃,不能取而代之,婉言谢绝。经黎再三恳求,王最后答应出任陆军总长。在这种情势下,总理职位便落到李经羲身上[13]。李经羲,字仲仙,一作仲轩,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之侄,清末曾任云贵总督,辛亥革命时被蔡锷礼送出境。1913年为政治会议议长,次年改任参政院参政。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把他摆到“嵩山四友”之列,以示优待。黎之所以任李为总理是因李一向注意与淮军将领拉拢,与张勋有些瓜葛。 5月25日,黎元洪向国会提出咨文,要求批准任命李经羲为国务总理。27日,黎又发出通电,诉说组阁之难。电报说:“初议东海(徐世昌)出山,未获允诺,遂坚请聘卿(王士珍)担任,专使络绎,继以亲往,瘏口哓音,再三敦劝。聘卿终荐先生(李经羲),自愿居陆军总长之职,时机危迫,不得不曲徇其请。”[14]是日,众议院破例开会,通过李经羲为国务总理的提案。次日,参院也通过此案。李经羲这个老官僚能为国会通过,主要是因为国民党议员投了赞成票。黎元洪和国民党议员希望李经羲能在影响张勋方面发挥作用。 但是李经羲还未就职,倪嗣冲即在蚌埠宣布安徽“独立”。通电声称:“群小揽权,扰乱政局。……政府几乎一空,宪法又系议院专制,自今日始,与中央脱离关系。”[15]旋下动员令,并截留津浦路车辆,运兵北上。在此前一日,奉天督军张作霖已通电要求解散国会及段祺瑞复任,否则即与北京政府“断绝”关系[16]。继皖、奉之后,河南督军赵倜、省长田文烈,浙江督军杨善德、省长齐耀珊,山东督军张怀芝,陕西督军陈树藩,直隶督军曹锟,黑龙江督军毕桂芳等也先后宣布“独立”。 皖、奉等八省的“独立”,是段祺瑞和徐树铮一手策划的。段“下野”回津后,皖系军人和研究系、交通系政客,每日聚在段府,密谋推倒黎元洪,解散国会[17]。皖、奉宣布“独立”后,徐树铮立即密电倪嗣冲说;皖、奉均已“独立”,天津“须有主持之人,方能与中外官长交接办事”。“前在徐议,有朝彦(雷震春)总司令名目,似宜早日商明各省,通电揭晓,俾便进行。”[18]于是,6月2日,“独立”各省在天津设立“各省军务总参谋处”,推雷震春为总参谋长,并宣布要另立“临时政府”和“临时议会”[19]。 美国对北洋各省在段祺瑞煽动下脱离北京政府很不满,并曾予以干涉。6月4日,美国务卿令公使芮恩施持照会告北京政府外交部,内称:“中国对德开战抑或仍守与德绝交之现状,乃次要之事件”,“美国尤为深切关心者,在中国之维持中央统一”[20],并特别指示芮恩施将上述内容通知“反对总统的军人派领袖”[21]。与此同时,美国还向日、英、法等国提议,以上述内容向中国提出联合劝告,以稳定总统黎元洪的地位。美国此举立即遭到日本的有力反击。日本外务省明确照会美国政府:“日本坚持其早已声明的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故日本政府坦率相告,没有理由参加美国政府提议的对华一致劝告。”[22]由于英国明确支持日本,美国企图制止北洋各省叛乱的企图失败了。 对北洋各省督军在段祺瑞煽动下纷纷独立,冯国璋也不以为然。6月1日,他致电各省,力主“调停”[23]。但是,段祺瑞和“独立”各省对冯根本不予理睬。 北洋各省的“独立”,使李经羲吓得躲在天津租界中,不敢露面。黎元洪再三派人催请,他提出必得有张勋进京“保驾”,才能就职。在此之前,张镇芳等已多次向黎“献策”,请张勋率军进京“保护”。黎别无他路,只好采纳他们的建议。5月31日,黎元洪向张勋发出邀请电。电报说:“倘承移驾津门,与仲轩总理慎密筹商,并即联袂来京,立图解决,执事之功,民国之福。”[24]次日,黎又发布请张进京“调停国事”的总统命令。有人曾提醒黎元洪,张勋进京“恐加入复辟文章”,不要上当[25]。但是,事态的发展已不容黎有其他选择。6月7日,张勋率辫子军步炮兵十营四千三百余人由徐州登车北上[26]。行前他还致电北洋各省,望“坚持原旨,一致进行”[27]。 8日,张勋的辫子军进入北京,但张本人却在天津停留下来。他在津停留有两个目的:一、等待黎元洪解散国会;二、征求徐世昌、段祺瑞和各列强对复辟的意见。是日晚,总统府秘书长夏寿康奉黎元洪之命,到天津迎接张勋进京。张当即提出“调停”的六项条件:一、实行责任内阁;二、解散国会;三、解散省议会;四、改定宪法;五、惩办群小(指总统府军事幕僚处处长哈汉章及金永炎等人);六、特赦政治犯[28]。黎元洪不敢怠慢,当天下令撤销总统府军事幕僚处[29]。但张的主要条件是解散国会。在张的武力威胁和冯国璋“两害取轻”的劝诱下,黎终于答应立即解散国会[30]。次日,他拟好解散国会令,交代理总理伍廷芳副署发表,但遭到伍的坚决拒绝。 10日,张勋气势汹汹地威吓伍廷芳:“兵临近畿,旦夕即可横决,设以一人之梗议,致大局之全隳,责有专归,悔将何及?”[31]但伍廷芳不为所动,坚定地表示:“约法无解散国会明文”,非得全国一致赞同,不能“遽然从事”[32]。黎元洪、冯国璋等见伍廷芳不肯向张勋妥协,敦促李经羲“即日进京就职”,副署解散国会的命令。而李也躲闪不前。黎元洪怕激变张勋,只得于12日下令免去伍廷芳的代总理,改任步兵统领江朝宗暂代。次日,由江朝宗副署,发布解散国会令[33]。同时,黎元洪又发通电,表明为保留民国名号,下令解散国会的苦心所在。通电说:“皖奉发难,海内骚然。……各路兵队,逼近京畿,更于天津设立总参谋处,自由号召,并闻有组织临时政府与复辟两说。人心浮动,讹言繁兴。安徽张督军北来,力主调停,首以解散国会为请。迭经派员接洽,据该员复述,如不即发明令,即行通电卸责,各省军队自由行动,势难约束等语。亡国之祸,即在目前。元洪筹思再四,法律事实,势难兼顾。……为保存共和政体,保全京畿人民,保持南北统一计,迫不获已,始有本日国会改选之令。”[34]是日,张勋也通电全国说:大总统已颁明令解散国会,“拟即复命入都,共筹国是”[35]。次日(14日),张勋偕新任国务总理李经羲及刘廷琛、胡嗣瑗等乘车进京。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