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4 自然、无为之道 |
释义 | 4 自然、无为之道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古代的情形一样,我国在春秋以前,人们普遍相信鬼神。春秋时代,在弱肉强食的争夺中,先进的人们看到,相信鬼神,只能导致灭亡;要在争夺中取胜,只有依靠自己努力。孔子,老子,墨子等等一大批思想家,从人世间,从社会本身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各有一套处世做人的道理。但多数思想家都没有对天道作出明确说明,因为他们不大重视研究自然现象。而老子却重视自然现象,对天道进行了专门研究。 天道是自然现象,研究天道就必须借助自然科学。春秋时代,自然科学已有很大发展。人们能够较为准确地观测和记录日月星辰的位置,并进一步发现了许多天体运行的规律,比如土星每12年在天上运行一周。还能确定一年为365.25天,并制订比较先进的历法。天体运行既然遵循着自己的规律,那就和人间的事情无关。其他自然现象,如刮风下雨、地震山崩、草木生长、动物出没,不是为人而存在的。于是老子得出总的结论:天道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不是为了什么,也不受谁的支配。 比如天降甘露,没有谁的命令就自然均匀;万物的生长变化,没有谁的命令,就自然而然地进行。天地对于万物无所谓仁慈,也没有偏爱。人的行为应效法天地,天地效法道,道的原则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让万物生长,使万物发育、成熟,但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也不自以为对万物尽了力。这实际上也是说,万物的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天地万物如此,人的行为也应该如此。圣人治国,就应遵从这个原则。最好的君主,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他把样样事都办得非常妥贴,老百姓却觉得自然而然,似乎本来就会是这个样子。或者说,圣人们对待事物,只应帮助它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去发展,而不横加干涉。 老子说,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解不开;善于关闭的,不用上锁,别人也打不开。圣人治理国家,应该只掌握一些大的原则,而不事事干涉,这样百姓就自然而然地心悦诚服。 用自然的原则对待事物,就是无为。无为,就是让事物顺其自然。 老子说,那些治理天下而要有所作为的人,我断定他达不到目的。天下是个非常神奇的东西,不可以乱加干涉。乱加干涉的,注定要失败;想把天下抓在手里不放,注定要丢掉。那些一心想有所作为、并极力表现自己的,都是修养很差的“下德”之人,“上德”之人是不这样干的。“上德”之人,一切都不干涉,事情就成功了;不去教导百姓,百姓都自然而然地非常听话。他似乎什么都不做,却什么事都办得很好,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一般说来,在现实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总要以某种方式去实现它,这就是“有为”,有为都是具体的,做这个就不能做那个,顾此往往要失彼。而且所谓做,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事物,即使达到目的,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和流弊。老子正是看到了有为的弊病,所以主张无为。因为只有无为,才可以无不为,避免顾此失彼的缺点。无不为,不是自己什么都做,而是让事物按自己的本性正常发展。就像道或天地让万物按自己本性正常发展,而不对它们加以干涉一样。万物按自己本性正常发展,无论前途如何,都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这样也避免了人为干涉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在老子看来,只有这样做,才能把天下治理好。就像道自然无为,万物都会自动生长发育一样,治国者若能自然无为,百姓们自然就会道德高尚,生活富足,“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所以无为是非常有益的。现在,天下之所以昏乱,百姓之所以难治,就是因为统治者一心想有所作为。 无为之所以有这样大的作用,就因为道是无为的。道永远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道的所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王侯们假如能坚持这一条原则,就像万物自动地归化于道一样,百姓们也会自动地向他归化。这时候,他就用无为的原则使百姓们变得淳朴和没有欲望,从而安静下来,于是天下就安定了 。 到了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极为推崇老子的思想。他们把老子思想归结为“清静自正,无为自化”八个字。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乃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要义。而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在汉朝初年的政治中,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思想基础,它使当时的百姓们在长期战乱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它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自然、无为虽然这样好,但很少有人能够实行。他们总想有所作为,反而不能成功。他们想把国家治好,却导致了灭亡;他们拚命地积累财富,却招来了盗贼;他们拚命地争取长寿,却促成了夭亡;他们拚命地在天下逞强,却不得好死。这是多么矛盾的现象!老子深刻地体味了这到处存在的矛盾,并从哲学上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