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刘季孙《寄苏内翰》 |
释义 | 刘季孙《寄苏内翰》刘季孙《寄苏内翰》 倦压鳌头请左符,笑寻颍尾为西湖。② 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③ 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④ 【注释】 ①苏内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时称翰林为内翰。苏轼知颍州前任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②压鳌头:鳌头,唐宋时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镌有巨鳌的殿陛石正中,因称入翰林院中为上鳌头。压鳌头,又有独占鳌头,出类拔萃于翰林之意。颍尾:颍水的末端。颍水又称颍河,源出河南登封县,东南流入淮河,其会合处,即颍州西湖。西湖:颍州西湖。颍州治地在今安徽阜阳县,西湖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湖长5公里,广1.5公里。北宋著名诗人晏殊、欧阳修和苏轼先后为守(即下联所谓“二三贤守”),皆常宴赏于此,与杭州西湖并称。③四海句:元祐六年(1091)三月苏轼离杭州任时曾有诗云:“衰发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平生。”重阳句:化用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④聚星堂:欧阳修知颍时所建。苏轼知颍时,诗人欧阳棐、赵令畴和陈师道等都在颍州。 【译文】 你厌倦了,独立在鳌头上,那高处不胜寒,才请求赐予赴外任的左符;你高兴地寻觅到颍水的尽头,杨柳盈岸的西湖。前任太守们赫赫的政绩不会被玷污,六一公那清健的诗风而今也不会单孤。四海之内,谁人不知东坡诗名?学士霜鬓,重阳佳节,可曾插得菊花,可曾又得佳句?聚星堂上,人人怀瑾握玉,桂冠次弟属谁?群星璀璨,众星拱月,如涌的诗潮呵,怎能不傍金樽倒玉壶? 【集评】 宋·叶梦得:“刘季孙,平之子,能作七字诗,家藏书数千卷,善用事。……为杭州钤辖,子瞻作守,深知之。后尝以诗寄子瞻云:‘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子瞻大喜。在颍州和季孙诗,所谓‘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吾霜鬓斑’。盖记此也”。(《石林诗话·卷中》) 元·方回:“‘六一清风’一联已佳。‘四海重阳’一联不唯见天下人共惜东坡之老,又且开慰坡公,随时消息,不必以时事介意也。句律悲壮豪迈,人人能诵之。(《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二) 清·纪昀:“此评(指方回评语)好。”“‘六一’字用其事,非称其号,故可对‘二三’。”(同上) 清·许印芳:“欧阳公号六一居士,此正是称其号。若指‘六一’实事而言,则欧阳公可称之事,有大于‘六一’者矣。此诗用之非对‘二三’,不过取其字面耳。”(同上) 近·高步瀛:“此诗有重阳句,当是是年九月作。子瞻有次韵和诗,又送刘景文诗有云:‘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吾霜鬓斑。’(《石林诗话》以此二句为和诗,误。)自注曰:君前有诗见寄云:‘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盖深喜之也。”(《唐宋诗举要》下册) 【总案】 苏轼元祐六年(1091)三月由杭州知州升任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然而, “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宋史·苏轼传》。苏轼终于如愿以偿,就此远离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旋涡。彼时彼地他的心情如何呢?“心有灵犀一点通”,苏学士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诗酒唱和生活的欢欣,都被刘季孙和盘托出,字里行间洋溢着挚友间的深情厚意。诗确实写得豪健流畅,一气呵成。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