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冶铁和铸造技术 |
释义 | 冶铁和铸造技术考古学家曾在安徽繁昌,河北邯郸、邢台,河南安阳,广东曲江等地,先后发掘到宋代冶铁遗址,表明当时冶铁业的兴盛。关于著名的“百炼钢”技术,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说把“精铁”(可锻铁)锻打一百多火,一锻一称一轻,待到斤两不减,就成纯钢了。并说:凡铁中有钢,正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面筋便出来了。其炼制方法是将熟铁条屈绕成盘,把生铁陷于盘中,用泥密封后,入炉烧炼,炼成后取出锻锤成钢,称为灌钢或团钢。用宋代苏颂《本草图经》中的话说就是“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钢”。百炼钢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反复加热锻打,以去除夹杂,细化晶粒,均匀成分,致密组织,提高强度。因此百炼钢十分锋利,常用来制造宝刀、宝剑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金属冶炼技术的先进水平。 宋代的铸造工艺仍为传统的泥型铸造、失蜡铸造和砂型铸造。关于失蜡铸造,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禄录》具体记述了这一工艺,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铸件。而泥型铸造适用于特大型铸件。如北宋当阳铁塔。宋代在金属铸造方面的突出成就表现为制作了许多大型铸件,如针灸铜人,铜制浑仪,铜鼎,(宋徽宗时所铸的九鼎共重二十二万斤),还有山西太原晋祠金人台的大铁人等。制造这样的大型铸件,熔炼和浇注技术是关键,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铸九鼎,“熔冶之夕,中夜起视,炎光属天,一铸而就。”可见浇注过程相当迅速。这在当时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条件下,是需要熟练技巧和很好组织协同的工艺过程。反映了宋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