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
释义 |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深入,日趋解体,农村经济日益卷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去。民国以后,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民族工业的重视,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因此,农村的商品经济也随着民族资本的发展而发展。 棉花的种植,首先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民国以后,政治界、实业界对棉纺织业十分重视,曾创“棉布救国论”,因此也对棉花的种植和改良相当重视。如云南实业司长华晋三于民国初年曾往日本、上海购美国棉籽和通州棉籽,在云南推广,使云南棉花产量从前清的数十万斤发展到1915年的三百余万斤。农商总长张謇更注意棉花生产。欧战以后,民族纺织业发展迅速,而日本也在华大量收购棉花,并在青岛等地大量投资设厂,发展其在华的纺织业,从而更加刺激了棉花的生产。 如江苏,“自五年以来,吾国纺织业勃兴,棉之需要骤增,花价乃日昂,农人遂相率舍稻、豆而专事棉作,以图厚利。查去岁(1918)产棉数,几倍于昔日”[1]。山东、直隶、河南、陕西、山西诸省,由于华北棉纺业的发展,尤其是日本方面的需求,“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2]。及至1918年,全国的棉花产量,据不完全统计,已达四百多万担。 由于缫丝工业的发展和国外需求的扩大,传统的蚕桑事业也有所发展。桑地面积在不断增加,一些新的蚕桑地区也正在开辟。如江苏,“苏属的农民,在前清并没有大规模地饲养家蚕,顶多不上十箔。……民国以后,茧价不跌,反见上涨,农民见这养蚕的利息很不差,养蚕的农民渐多,种桑面积也跟着扩展起来。我们看到江苏常、锡一带,桑树那样多,也都是民国以来种起来的”[3]。广东的东莞、清远、新会、香山诸地,都是民国后发展起来的新蚕桑基地。而云南,是“自民国初年起,方开始提倡育蚕事业。以后丝茧之产量,增进甚速。当1919年由腾越海关输出丝茧计三八四六担,值一七二○○三一海关两”[4]。其间,因欧战影响,生丝出口运输困难,蚕业曾一度停滞。但不久,因“意、比等国产丝之区均受战争影响,无丝出售,是以吾国江、浙、皖三省所产之丝茧,自上年(1915)至今,销数比以前增起二倍,业此者大获其利”[5]。 烟草和大豆、花生、桐油是新起的商品性作物,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外输出逐年增加。 1913年,英美烟公司派员调查华北烟草种植状况,并由美国输入良种,在山东潍县试种,获得成功。于是,农民群起改种。而民族卷烟工业的发展,也刺激了烟草的种植。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烟草种植逐年扩大,江西、浙江、奉天等地的烟草种植业也发展起来。据《第九次农商统计表》,烟草种植面积,1914年为五百二十八万亩,1915年为五百六十五万亩,至1918年为一千零五十一万亩。 大豆是中国的特产,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东北是中国大豆的主要产区,1914年—1918年间,全国大豆年产量约八千六百多万担,而东北大豆占全国产量的36.6%。大豆大量用于对外输出,以对俄对日为主。1917年后,对俄输出萎缩,对日输出仍在发展,且经日本加工后,以大豆制品转输欧洲。 花生和大豆一样,是区域性较强的作物,山东、河北、河南是主要产区,而荒芜的黄河故道是花生的良好种植地。花生自“民国以来,渐为出口土货之大宗物产”[6]。欧战虽然影响花生出口,但国内市场仍刺激着花生的生产。欧战结束,“及民国九年而后,花生油忽成为国际商品”[7]。于是出口激增,成为重要的出口物产。 由于美国鼓励人造漆工业的发展,免税进口桐油,中国的桐油在清末即已大量对美国出口。民国后,桐树的种植在四川、贵州、两湖、江西、两广、浙江一带发展。据报道:“民国四年,桐油出口价值,每年均约五六百万元,及至八、九年,竟达一千万元”[8],在植物油出口中,继大豆、花生之后,占第三位。 此外,由于城市经济和国外市场的需要,水果、蔬菜的生产也扩大了。而作为染料的靛青的生产,欧战前已奄奄一息,欧战中由于德国人造靛停止进口而重新恢复了生产。 在粮食生产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作物的发展,由于粮食加工业特别是面粉工业的发展,商品粮食的生产也扩大了。 首先是小麦生产扩大了。荣宗敬说:“迨粉厂加增,(小麦)求过于供,爰陆续派遣厂员分赴各处劝导种麦,更岁集巨资,补助农事试验场。”[9]1912年—1921年的海关十年报告也说:“虽然没有统计,也找不到可靠的资料,但是,小麦种植确已传到了上海地区,并且随着中国人对面粉和面制品日益发展的需要,对于当地农业可能要日益显现其重要地位。”[10]当时,东北是重要的商品小麦产区,输往日本和西伯利亚,并且供应东北地区日益扩大的面粉工业。据农商部统计,小麦种植面积由1914年的二亿七千多万亩,上升到1918年的五亿二千多万亩。 由于经济作物排挤了粮食生产,经济作物区不得不仰给于商品粮。于是,一些地区就成了商品粮的基地。如南通成了棉花作物区之后,粮食仰给于江苏之东台、如皋、常熟、无锡等地。当时,湖南、安徽、江西是大米输出省份,而山西则向邻省供应小麦。但是,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和农业技术的落后,粮食的商品生产不能满足需要。结果,缺粮的情况日趋严重。如陕西、河南一带广种棉花的结果,“平时可以以棉易粟,荒时不能一饱,县县如此……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11]。广东在清末时,粮食已经不足,而“晚近蚕业大兴,桑田日辟,禾田日隘,谷米出产转因日少,又加以农人素乏讲求,墨守故法,一岁所获,益远逊于前。故谷食中一大部分,非仰给于镇江、芜湖、广西,则输入于安南、暹罗;设彼有水旱兵燹之状,而此即有粒食告罄之惧”[12]。结果粮食的进口量日益扩大。1911年米麦杂粮净进口数为一千零二十三万一千担,至1916年增至一千七百八十二万五千担[13]。 在商品性农作物中,中国传统出口的茶叶,在清末就开始衰落。面对着发展起来的印度、锡兰、日本、爪哇等地茶叶的竞争,受封建关系束缚,不能进行改良的华茶,逐步被排挤出世界市场。欧战爆发后,对欧美出口锐减。而1915年洋茶入口却值五百万元以上,可见我国茶叶衰落的程度。 除农业本身之外,农民的副业生产也有所发展。佃户因为受剥削,种田少,往往依赖副业维持生活。虽然由于工业产品的排挤,手工缫丝和一些地方的土布衰落了,但一些新的副业又兴起了,如山东的草帽辫,无锡、上海一带的花边,经过改良的高阳土布,江浙的织袜,烟草产区的油坊,等等。这些副业物产的出口,虽不免受欧战的影响,但仍是这一时期农家的重要副业。这些副业生产和商品作物发达的少数地区,农民获得了较多的工作机会,以付出更多的劳动为代价,也可以使生活有所改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