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共振 |
释义 | 共振为之调瑟,废于一堂,废于一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夫改调一弦,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 《庄子·杂篇·徐无鬼》 【评】这是古代关于弦线共振的最早记述。 [陶罂]置井中,使聪耳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 《墨子·备城篇》 【评】共鸣现象用于战争侦探的最早记载。 中朝时,蜀中有人蓄铜澡盘,晨夕恒鸣如人叩。以问张华。华曰:“此盘与洛阳钟宫商相谐,宫中朝暮撞钟,故声相应。可鑢令轻,则韵乖,鸣自正也。”依其言,即不复鸣。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 【评】这是消除共振方法的科学记载。 琴瑟弦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则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其应者,先调其声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声律高下苟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也振,此之谓正声。 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乐律》 【评】沈括描述的以纸人演示共振的实验,比欧洲同类实验早五、六个世纪。 虚能纳声。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九 地中有穴,地上之声悉藏之。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天类·声异》 【评】空穴在固体振动传声中能将声音放大,称为“空穴效应”。这两条记述表明古代人对空穴效应的理论认识。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