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八、1993年高考上海题 |
释义 | 八、1993年高考上海题[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一拐弯,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走。他一口气来到一个地方,一到晚上,最的灯光,最的心灵,最 的盟誓,最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身穿轻裘大氅的淑女绅士在寒冷的空气里兴高采烈地走动。苏比突然感到一阵恐惧,会不会有什么可怕的魔法镇住了他,使他被捕呢?这个念头使他有点发慌,但是当他遇到一个警察大模大样在灯火通明的剧院门前巡逻时,他马上就捞起“扰乱治安”这根稻草来。 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那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你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1.本文摘自课文______,作者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被誉为______ 2.将①轻率②轻佻③轻快④轻松填入文中的处,次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第一段中有一句话摘抄有误,这句话是______ 4.对于现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意味深长,但情节简化了。 B.不影响原主题表达,两结构不尽合理。 C.结尾在意料之中,但有损原主题表达。 D.情节曲折,但主题太直露。 [题解] 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填写篇名和对作者的评价。 答案: 《警察和赞美诗》 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第2题。考查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能力。 答案: A。 第3题。考查对课文的识记。误抄的话,苏比的恐惧原因,正好与原作相反。 答案: 苏比突然感到一阵恐惧,会不会有什么可怕的魔法镇住了他,使他被捕呢? 第4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试题将苏比被捕的情节提前,直接插在他在歌剧院门外大吵大闹之后。原作结尾出人意料,且主题发人深省。但结尾这样一改动,不仅在意料之中,且有损原作的主题表达。 答案: C。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