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全唐诗 |
释义 | 全唐诗唐诗总集。九百卷(不含目录十二卷)。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竑、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奉敕开始修纂,成于翌年十月。前此,明胡震亨有《唐音统签》(一千三百三十三卷),清季振宜有《唐诗》(七百七十卷),均为搜罗较广的唐诗总集。《全唐诗》即以二者为底本,又旁采碑、碣、稗史、杂书之所载,拾遗补缺而成。 此书共收录唐五代将近三百五十年间的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收入作家二千二百四十六人(不含零句、联句、鬼怪诗卷作者数),其中有传记作家一千八百九十三人,无考作家三百五十三人。全书先列帝王、后妃之作,次为乐章、乐府,以下按年代先后列其他作家,其作品大致分体裁编排。书末附有唐五代词。 胡震亨、季振宜本为著名藏书家,学识丰富,编辑唐诗总集时刊正讹误,用功甚巨。《全唐诗》在此基础上,以朝廷之力旁搜博采,复据内府所藏珍本、善本扩充、订正,对于字句之异同,篇章之互见,多有校注,还更正了他书一些误收、误属的舛错,因而能成为一部比较完备的、全面反映唐诗面貌的巨帙。它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广的一部诗歌总集,对于研究唐代文化、文学、历史乃至于政治、经济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但是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总集,仅以十人之力,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仓促编成,也就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突出的是漏收了相当数量的唐诗,这就使人感到《全唐诗》还不“全”,还得做艰巨的补遗工作。其次是误收了不少六朝和宋、元时期的诗歌,真假相混,而在唐代范围内,又多有张冠李戴的现象,给阅读和研究均造成一定困难。此外,作家作品重出、诗题误标、小传小注错误、编次不当等问题,亦复不少。对于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清朱彝尊《全唐诗未备书目》、近人刘师培《读全唐诗书后》、闻一多《全唐诗校读法举例》、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都是比较重要的研究著作。特别是补遗的工作,尤为学者重视,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日本上河毛世宁,他辑有《全唐诗逸》三卷(中国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以后王重民有《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补全唐诗》、孙望有《全唐诗补逸》二十卷,童养年有《全唐诗补遗》二十一卷另附录一卷。中华书局合以上四书为《全唐诗外编》,于一九八二年出版(《全唐诗逸》已附录于中华书局一九六○年版《全唐诗》)。王重民另有《<补全唐诗>拾遗》,刊于《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四年第四辑。近十年来,还有不少学者辑得若干《全唐诗》漏收作品。据统计,自上毛河世宁以来,计已辑补唐代逸诗四千三百多首。 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一百二十册),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四函),合成三十二卷。一九六○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则以扬州书局本为底本,除了断句外,还改正了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将一九六○年版改为平装二十五册。该局一九八三年又据平装本出版了《全唐诗作者索引》。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