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克里斯朵夫·海因 陌生的朋友 |
释义 | 克里斯朵夫·海因 陌生的朋友作者简介 克里斯朵夫·海因,1944年4月8日出生于西里西亚(今属波兰境内)的一个小村庄里。海因在民主德国主要的工业和商业城市莱比锡附近的巴德·狄奔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小学时代。由于出身牧师家庭,所以他在民主德国没有机会就读文科中学,于是,他从1958年起在西柏林就读中学,并于1960年学成回到民主德国。中学毕业以后,海因在多年时间里从事过各种职业,他当过安装工人、书店职员、饭馆跑堂、记者、配套演员以及导演助理等。海因于1967—1971在莱比锡和东柏林攻读哲学和逻辑学。大学毕业后从事戏剧编导,1974年以后担任柏林人民舞台剧场戏剧作家。1979年以后,克里斯朵夫·海因以写作谋生,成了职业作家。克里斯朵夫·海因是当代民主德国最为著名的中年作家之一。饱含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高度责任,海因从小就喜欢并开始练习戏剧写作。他完成的戏剧作品主要有:《饥饿的亨纳克》(1974),《斯罗特尔或者怎么办》(1974),《克罗姆魏尔》(1980),《一家沙龙》(1980) 以及改编中国作家鲁迅作品“阿Q正传”为戏剧,(1983)。“阿Q正传”上演以后在柏林引起广大观众热烈的反响和严肃的思考。海因坚持认为“阿Q精神是人类社会的品性之一。”此外,海因还翻译过莫里埃和拉西纳的作品。《陌生的朋友》是海因在1982年发表的小说。该作品由于在联邦德国受到热烈欢迎而被改名 《龙血》而再度出版。在多年的创作生活中,克里斯朵夫·海因于1982年获得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的亨利希·曼文学奖,并在1983年获得西柏林评论家文学奖。 内容概要 39岁的克劳迪亚是在东柏林爱洛特医院工作的一名女医生,她只身一人住在一幢无名的高楼里,过着职业上平淡无奇、思想上无所追求、生活上一片渺茫的日子。她和辛奈——她的丈夫,一家医院的主治医生,情趣不合,所以两人离婚了。离婚以后,克劳迪亚压制住各种奔腾欲放的感情,无动于衷地安度时光。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在电梯上认识了亨利。亨利是一名建筑师,他和克劳迪亚住在同一层楼面上。当晚,亨利前来看望克劳迪亚。感情的荒疏和饥渴促使两人莫名其妙地开始了同居生活。亨利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远离柏林的德累斯顿。亨利和他的妻子分居两地,感情平淡。他每隔两、三个星期回家一次。他的妻子在德累斯顿有一个男朋友,他们一起生活,形同夫妇。亨利接受了这一现状,“只是为了孩子”,他才没有和妻子离婚分手。进入亨利的生活天地以后,克劳迪亚对他也并不依恋。他们每周见一、两次面,有时外出吃一餐晚饭,有时出外去拍一次照片。克劳迪亚爱好拍照、洗印,而且主要喜欢拍风景照。她常常选择挨近边界地区的一些断垣残壁、幼树杂草作为拍摄的目标,因为大自然不会象人一样矫揉造作,它不会摆出式样,留下一副修饰过了的形象。再说克劳迪亚也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生活,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固定在照片上。她不愿介入别人的生活,因为生活里面存在许多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数不清的问题和麻烦,包括她那两位年老的父母亲和已经当了教师的妹妹。克劳迪亚的父亲固执地关心着政治,关心着非洲的某个国家,考问人家“对中国如何理解”。他把这一种热情视为生活的道德。除此以外他却是一个暴躁乖戾的人物,他曾经为打徒弟一个耳光而丢掉工厂工段长的职务,并且为此提前退休在家。克劳迪亚的母亲是个唠唠叨叨的女人,她一辈子都想介入克劳迪亚的生活,她为父亲的体弱多病担忧,为父亲身后的自己个人生活发愁。而克劳迪亚的妹妹则是一个欺凌丈夫的女强人。过圣诞节时,她抛却了女儿和丈夫,却和克劳迪亚离婚了的丈夫辛奈一起来到父母亲家里,还打算日后结婚从而一起生活,这无疑会给圣诞的节日气氛抹上一层不和的阴影。当然,生活中可以值得记忆的内容还是很多的。亨利去看望在海滨度假的克劳迪亚,安静的大海边上留下了他俩不少的生活足印。而童年却给克劳迪亚酿就了一杯难以入口的苦酒,她一会儿信誓旦旦,一会儿神经兮兮,不知何以适从。她和中学同学卡特琳娜要好,两人意见一致,发型相同,发誓要同命运,坚持她们纯洁的友谊。等到中学毕业时,卡特琳娜因为家庭出身和个人信仰的缘故不能进入县城的高级中学就读。卡特琳娜不愿意加入青年组织,从而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帮助。因为青年组织是维护和平的组织,不愿加入青年组织就等于煽动战争。简单的逻辑推理使得卡特琳娜心烦不已。参加全班对卡特琳娜帮助的克劳迪亚这时已获准去县城读高级中学,这时她站起身来作了一通发言,发言中她不指名地嘲笑了卡特琳娜。卡特琳娜愤怒至极,来到她面前,搧了她一记耳光。这一记耳光宣告了她俩多年友谊的破产和结束,这一记耳光也给克劳迪亚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追悔和痛苦,使她悟到了许多的道理和教训。喜欢开快车的亨利也在盲目地寻找真正的生活,他厌恶单调的生活方式,认为与其那样生活还不如“朝头上开一枪”痛快。可是,在一次无意的纠纷中他却被一名17岁的小青年一拳击倒,打死在地。亨利死了,奇怪的是这件事在克劳迪亚心里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她甚至连要不要参加亨利的安葬仪式也费了一番思索。克劳迪亚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感到不可思议,因此,她尽管和亨利有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但他仍然只是一个“陌生的朋友”,他们之间仍然如同邻里。当然,邻里之间的生活也得到了生动的描述,尤其是孤独的鲁泼赖希特太太,她没有儿女,生活无靠,养着一群鸟儿寄托寂寞。一天早上,叽喳乱叫的鸟儿引起克劳迪亚的惊讶,等她请大楼管理员打开鲁泼赖希特太太房门时,看到这位老太坐在椅子上,张开的眼睛瞅着门口,可是已经死了三天了。生活象在眼前拉过的一场场样片,它又象龙血池一样让克劳迪亚在里面浑身上下洗浴了一场。克劳迪亚没有幸运,也没有不幸,她生活着,需要追求的,她都实现了。她感到满意,然而又感到不满意。亨利死了,克劳迪亚的生活又恢复了从前的模样。 作品鉴赏 《陌生的朋友》是一部轰动欧洲文坛的社会小说。1982年发表以后,它迅即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边界线的两个方面都认为小说忠实地反应了自己一方的实际状况。评论家认为《陌生的朋友》是社会心理分析的纲领,读者觉得小说非常真实地描述了人际社会生活异化的历史,反映了欧洲社会生活的冷漠和空虚。小说刻画了一个平静的社会,在这重平静的天地里,主人公克劳迪亚,一位39岁的女医生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职业上,她受到同事的尊重,即便出现一些矛盾,也都在主治医生的帮助下,通过合理的方式得到妥善的解决。生活上,克劳迪亚没有一点拮据的感觉,无论是日常所需,还是应付节日的人情,她都按习俗的需要,慷慨地购买,支付完这一笔笔的人情债务。业余时间里,克劳迪亚外出拍照或去海滨度假,不断地变换着生活的方式。克劳迪亚确实满足了。然而作者在这里不仅给她留下一组生活的剧照,而且还以犀利的笔触点穿了主人公的内心,伸向她的前后左右,剖析着主人公平静生活后面的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克劳迪亚在生活中遭受过两次挫折,一次是在中学时期,由于高级中学名额的竞争使她身不由己地背叛了和卡特琳娜的多年友谊,嘲笑卡特琳娜思想落后。卡特琳娜给了她一记耳光。多少年以后,主人公克劳迪亚仍然感到脸上火辣辣地发烫。然而挨得的这一记耳光却怎么也支付不了她内心深处所负欠的感情债务; 另一重挫折是克劳迪亚和她的丈夫辛奈的离婚。她的丈夫也是医生,在生活上有过桃色艳遇。可是,他们离婚的实际原因并不是由于辛奈对爱情不忠实,而在于辛奈为人虚伪,对生活不忠实。这两重挫折剥夺了克劳迪亚对生活的任何幻想,使她深深地陷入了无所事事的感情危机而难以自拔。克劳迪亚在生活的外围筑起了层层堤防,用以维护她心灵的重重伤口。这里是她的伦理世界和道德世界,这里也有她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念。面临不惑之年的克劳迪亚就在这样的氛围里不断地净化自己,并且日益地远离了这一陌生的物质世界,困惑地、艰难地探寻着生活的价值,寻求生活的质量。在小说“陌生的朋友”一文中,克里斯朵夫·海因以全景摄影的方式,前后涉及了九个不同的家庭,多角度地表现了社会的基层生活,细腻地刻画了一代中年人的惆怅和失落。而小说题目《陌生的朋友》正是这重重矛盾心理的强调和总结。《陌生的朋友》是用主人公——克劳迪亚的联想,回忆和内心独白组成的。作者把故事情节在主人公平行和交替的心理活动中逐步展开,而时间是主要围绕着亨利死后克劳迪亚要不要去参加安葬仪式而安排的几个片刻。然而这几个片刻却象一面多棱镜反映了克劳迪亚生活过来的39年,涉及到克劳迪亚父母亲一代人的生活和思想,除此以外又写到20岁左右一代人的追求和愚昧,一次偶然的斗殴,一个随意的失手便结束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人们啊,你们怎么才能自我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作者和读者共同面临这一生活的新课题。而克里斯朵夫·海因从人们视而不见的生活天地里提炼素材,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德国文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