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释义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印度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佛教进行的。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Sākya-Muni,约前565年—前486年,姓乔答摩,Gautama)的出家,于当时社会的情况有关。当时种姓森严,婆罗门有许多特权,他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对人民敲诈勒索,肆无忌惮,甚至达到不顾人民死活的地步。因此,民怨沸腾,人心思变,社会混乱不堪。 释迦牟尼出于反对森严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特权以及保护本种姓自身利益的目的,才信奉了苦修主义,出家为僧,到处云游。最后悟道成佛,是年35岁。从此以后的45年就消磨在传道之中。乔答摩在45年当中,先后在比哈尔、北方邦等地的广大农村宣传教义,收了许多弟子。当他80岁高龄时于拘尸那(现在北方邦高拉克浦尔区的克锡亚)去世。 释迦牟尼是一位实际改良家。他最初的目的在于从残酷的忧愁痛苦的现实中获得解脱。乔答摩在世时,还竭力宣传“众生平等”、“生死轮回”,打破种姓制度,反对婆罗门压迫等思想,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与流传,尤其是初期,对社会的发展,确有积极意义。但到后来,由于热衷于偶像崇拜,一般人染上虚无色彩,民族健康大受其害。从公元8、9世纪以后,印度教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到后来,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以后,印度的佛教受到致命打击。到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趋于灭亡。19世纪以后有所复兴。独立后几十年间佛教又有显著发展。人数大有增加,影响也有扩大。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有种种说法,但根据可靠的史书记载,是在西汉末(公元前1世纪末),而盛行于东汉以后(公元3世纪)。不过,佛教在传到中国以前,在当时的“西域”和南海一带佛教已经流行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由于佛教的传播,中国古人从印度的佛教徒,或通过佛教的形式,学到了印度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医学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并且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古代印度的和尚来中国的很多,早期来中国的有竺佛朔(公元179年)、竺大力(公元197年)。到公元3世纪来中国的有释迦跋澄、释迦提婆等。5世纪的有求那跋陀罗,6世纪有真谛。到隋唐时代来中国的就更多了,举不胜举。直到13世纪印度的佛教虽然差不多衰亡了,但南印度有个敦巴桑结还五次来我国西藏传教。当然,最有名的是鸠摩罗什(公元4世纪),他在我国曾系统地向我国介绍过古印度一些重要哲理思想,还翻译了大量佛经经典。他在我国从事讲学和翻译工作多年,成绩卓著,是一位在我国的宗教、哲学、文学、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印度学者。他的名字和玄奘一样,将永远留在中印人民的心中。印度的学者来中国后,译经、传教、讲学,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和中国人民合作,把许多印度古典书籍译成了汉文和藏文,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保存印度本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重大贡献。他们和中国人民相互学习,交流了中印文化,缔结了中印人民之间的友谊。两国学者合作时间之长,人数之多,友谊之深,恐怕在世界历史上是无可比拟的。 从中国方面到印度去的学者就更多了。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世纪,中印两国之间就有了接触。在魏晋时就有些人去印度学习佛教,以后时断时续,陆续有人前往。从公元3世纪中叶起到8世纪中叶,500年间到印度去的佛教徒就有160余人。在以后大约1 000年间,仍有许多佛教徒去印度学习,在历史上最著名的算是法显、宋云、玄奘、王玄策、义净等人了。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到了印度。在那里取经求学,交流文化,同印度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在印度,人们见到中国人也自然想到玄奘,印度人不只是把他看做学习印度的先师,还把他视为中印友谊的象征。还有些人在去西天(印度)取经的过程中有去无回,有的在印度归天,有的葬于半路,连名姓都未留下,但他们的功绩和求学的精神却永留于世,受到中印人民的尊重。从中国去的和尚虽时多时少,断断续续,但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一直存在,直到19世纪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信佛教的人数依然很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有些人虽然不懂什么佛教,但或多或少都受到佛教的一些思想影响,例如相信因果报应,等等。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蒙受佛教影响,对当时人们的思想、科学和文化起了推动作用。中国的文化从中吸收了不少有用的东西。我国古人在向印度古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条件,又发展了我国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以印度文学为例,对中国的影响早就开始。秦汉时社会上就盛行神仙传说。从东汉起,佛教经典被译成了汉文,晋代以后越译越多。随着佛教的不断传入,印度神话和寓言对中国文学影响也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尤其到了六朝(由晋到隋,公元3世纪中到7世纪初),原来神话传说在社会上就很流行,加上印度传来的谈佛说鬼的风气,于是一般文人便喜欢写一些鬼神和妖怪的故事。这时,中国文学史上就出现了鬼神志怪之类的书籍,这些书中除中国传统的神仙小说内容外,还有了不少印度成分。后来的内容范围逐渐扩大,发展成为唐朝的“传奇”小说。宋时的志怪小说,也还是充满了佛教色彩。至于明代的神鬼小说,也有佛教的影响,如《西游记》、《封神传》、《三宝太监西洋记》等都是,就是其他小说,如有奇书之称的《金瓶梅》,也多少带有佛教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种影响一直到宋、元、明、清都持续不断。 诗、文并用,是印度文学的一大特点,这种形式随着佛教的传入也传到了中国,并随着佛教的流行而流行,在人民中间逐渐传开,人民欣赏这种文学形式,于是出现了用口语又说又唱或以唱代说的文学体裁。这在唐朝叫“俗讲”。首先由和尚们传播,后来在城市中群众聚集的游艺场里也有一般艺人演唱的。故事内容原先与佛教有关,后来又发展出一些与佛教无关的独立作品。这种传统从唐代到宋代不断发展。在宋朝,“说书”的行业已很发达。到元、明时期,社会生活更加复杂丰富,这种口头文学形式又发展成了艺术价值很高的小说和戏曲。 中国戏曲发达,历史悠久,但在这方面中国也受到过印度文化的影响。金克木教授认为:元代戏曲中有的吸收了印度文学中的故事。他以“包待制智勘灰栏记”一戏举例,说明了里面的故事和印度的一个传说相同。他认为,像这样在内容上,尤其是思想上吸收了佛教成分的小说、戏曲很多。但是他强调指出,我们只能说我们的小说、戏曲受到印度文学的影响以后自己发展出来的,而不能说它们是直接模仿印度作品的产物。 中国有古老的音乐、舞蹈传统,但是在音乐和舞蹈方面也同样学习过印度,也是借助于宗教的力量。据学者研究,它始于秦汉,盛于隋唐,衰于元明。印度音乐传入的路线大都是非直接的,而是以西域为媒介。在秦从西域传入的古乐器中有弦鼓,即弓形的哈泼。汉武帝时,印度系的哈泼由南越传入中国,当时名叫竖箜篌。从中国有关的史料来看,汉朝以后帝王的宫廷里就有了中外音乐相结合的乐队。南朝梁武帝崇信佛教,提倡过印度的佛教乐曲。隋唐时代有“天竺乐”,就是印度的乐舞。根据“隋书”记载,从西方传来的演奏印度音乐的乐队始于公元10世纪中(东晋)。在隋初设的宫廷的7个乐舞团和后来改设的9个乐舞团中都有“天竺伎”,即印度乐舞。据《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记载,唐玄宗时(公元8世纪初)宫廷里有各种乐队,其中有印度歌舞,名为“婆罗门乐”。当时流行很多外国乐舞和各种乐器,其中包括印度音乐中的各种鼓和弦乐器。隋唐时传入中国的琵琶,当时称之为胡琵琶,一度风行中国。 印度音乐的理论也曾传入中国。据有关记载,从新疆传到内地的“七调”源于印度,它是中外音乐融合后推陈出新的结果。 印度的寓言也十分丰富,影响很大。这方面的文学作品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佛教书籍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传到中国译成汉语后,成了中国文学宝库的一部分。信佛教者重视里面的宗教训诫。但一般人和文学爱好者则对那些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故事描写更感兴趣,于是广为传播,影响很大。正如中国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印度寓言传入我国,不仅成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甚至影响了一些作家的思想。例如“《法华经》、《百喻经》等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小说家许地山的许多小说取材于印度神话和寓言,有浓厚的印度气息。小说家沈从文也受印度的寓言影响不小,他的《月下小景》短篇小说集,内容大多取材于汉译佛典。这一类的佛典很多,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杂譬喻经”、“杂宝藏经”、“六度集经”、“撰集百缘经”、“大庄严论经”等等,在中国都有不小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新词语传入中国,例如佛、尼、塔、罗汉、和尚、夜叉、解脱、法师、众生、因缘、涅槃、刹那、因果报应,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我国的语言词汇。印度词语的传入还促进了中国音韵学的形成和发展。远在东汉以后,很多知识分子注重学习印度古文(梵文),研究印度的拼音文字,后来形成的“反切”等等,都与印度古文有关。 我国的梵宇林宫遍及各地,点缀了祖国的山河大地,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和友人。但是,中国的建塔造像,却起源于佛教。随之而来的印度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对中国也产生重大影响。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起,中国艺术在发展上就很明显的受到印度艺术的影响,除了直接经由海道传来印度艺术外,也有从大陆经由大月氏国传入中国的印度艺术,这在《魏书》中有所记载。从那个时期开始,中国有了佛寺建筑和表现佛事的壁画。 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但古代建筑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受到过印度的影响。以“塔”为例,它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有的。所谓“塔”出于印度梵文stupa,旧译“窣堵婆”,传入中国后略称为“塔”,塔的普遍建造,是在隋朝以后。 从历代遗存下来的塔形来看,塔身初为方形,后来多有变化,呈现出六角、八角、十二角等等形状,实际上,中国塔与印度塔外形甚有差异。印度塔传入中国后,受到楼阁建筑的影响。塔形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多姿多彩的塔形建筑。但中国塔也有直接受到印度影响的。如北京的碧云寺和五塔寺的塔类似印度佛陀伽耶的塔形。据说建筑五塔寺的人中有印度人。又如北京北海的白塔也带有印度塔的气派。 随着佛教的传入,一些天文学书也伴随而入,中国的历法虽然发达,但对印度的历法也很重视。据有人研究,唐朝时在中国流行的印度历法有3派之多,至于佛经里提到印度天文历法的地方就更多了。印度的天文学自然对我国的天文学的发展有帮助作用。 同样,中国医学非常发达,闻名世界。但印度的医学也传入了中国,不仅从印度传来了医学理论和治病药方,而且还有过医生来中国开业,甚至还给皇帝治病献药。被翻译过来的医学和医方也很多。诸如《隋书》中记载的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23卷、《婆罗门诸仙药方》20卷、《婆罗门药方》5卷,等等。《本草纲目》中也记有许多印度传来的药名。所有这些大大促进了中印医学的互相交流。 佛教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据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学者认为,“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哲学史基本上是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史,至于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华严宗,禅宗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采纳了佛教中的一部分教理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甚至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活动家瞿秋白同志的早年时期,也受了佛教思想的某些影响,从而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佛教历史悠久,影响深广,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非同一般,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它对中国文化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今天,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对印度佛教文化的不断深入认识并弄清其对中国的诸多影响,这对我们两国彼此更好地学习和交流也有密切的关系。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