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代东门行 |
释义 | 代东门行[南朝·宋]鲍照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代东门行》是鲍照五言乐府诗的名篇, “代”,是模仿的意思。《东门行》,属古乐府《相和歌辞》。鲍照现存乐府诗八十多首,诗题前往往冠一“代”或“拟”字,但他并不因袭模仿前人之作,只借转其形式,创制新诗境,开拓新领域。正如陆时雍所说:“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诗境总论》)以乐府诗而言,晋宋时代的大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也不能与之相比,他的确是“灵心妙舌,乐府第一手”(《古诗归》)的诗人。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郭茂倩在《乐府解题》中说:“古词‘出东门,不愿归:来入门,怅欲悲’,言士有贫不安其居者……若宋鲍照‘伤禽恶弦惊’,但伤离别而已。”余冠英在《汉魏六朝诗选》中说:“本篇写行客念家。前半追叙临别的苦景,后半描写客中的愁况。”他们认为诗是“伤离别” “行客念家”之作,但未说明行客的身份和离别的原因,显得不足。 诗的前八句,写客子追叙离家时的情景,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诗的起句,尽管采用了一般民歌以兴开首的手法,但起势不凡,它巧妙地运用了更赢虚发弓而得鸟的典故。 《战国策·楚策》记载:更赢虚发弓而下鸟,魏王问其故,他解答说:“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而创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创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者音烈而高飞,故创陨也。”诗以受重伤的禽鸟厌恶弓弦之声比兴疲倦的行客厌恶离歌之声,则非常形象而得体,使诗意既宽宏又深刻。读者透过伤禽徐飞的动作、悲鸣的声响和未已的惊心,可想象到“倦客”一听到离歌之声时的特殊神情与心境。“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宾”,指送者。“御”,指赶车者。 “诀”,告别。这种描写与蔡琰《悲愤诗》 “别子”一段的艺术描写虽都是感情真挚,形象动人,但本诗语言更为经济简净,更具艺术情味。它以宾主互衬的手法,给诗平添了浓郁气氛,增强了感情色彩,由行客痛楚不已的表现,引起送者的悲伤涕零,再由送者涕零得“心断肠”,又引起行客的极大伤痛,将去又回过头来与之告别。通过对双方历历在目的表现和心理活动的描述,把行客离家时的动人场面再现得十分动人。把宾主难舍难分的心情刻画得真切入微。说明他背乡离井不是自愿的,而是迫不得已的。接下二句写道:“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息”,喘也,“一息”,一喘息之间,即片刻。“不相知”,即不在一起。此二句以议论性的慨叹语气说,片刻的离别就很难受了,何况是异乡的久离别呢?这就从更深层次的理念上抒发了“行子”内心深处的愁情。 诗的中间六句写途中之苦。“征驾”,远行的车辆。 “杳杳”,深暗的样子。“掩闺卧”,关上房门安睡。“夜中饭”。半夜时才进饭。此六句,描写行客离家后, 日复一日地向着远方征行不息,每天都是在居住人家掩门安睡的半夜时分,才能停下来进饭。在那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深夜,身处异乡的客子怎能不愁肠欲断呢?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叙事、对比、环境烘衬和直接抒情的艺术技巧,突出了行子征途之遥远,道路之艰难、环境之荒凉、饥渴之困顿的思乡念亲之忧情。 诗的末六句从感受上抒泄了思家的愁情别绪。“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二句, 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比,从身心感受方面,抒写了客子心中的悲酸和生活的苦寒,显得其形象更为鲜明动人。同时,这二句还有起兴“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的作用。在那笙弦齐鸣、听人众多的欢快场合中,不管他人怎样欢乐,而客子是不会开颜欢笑的,其忧愁也是难以消除的,即使想放声高歌自我宽慰一下,也是徒劳的,反而更加引起深长的怨恨愁绪。诗以长歌消愁愁更愁的句式收束全篇,有着“篇终接混茫”的艺术魅力,既使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又使诗味无穷,尽读者循着客子思维发展的轨迹去想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客子不是为了及时行乐、云游异乡的浪子,也不是为了追求富贵利达的仕宦者,而是一个受压抑不得志的人。从其留恋家乡和“宾御皆涕零”以及远到异乡所遭受的苦况来看,客子的思想,与诗人怀才不遇、倍受压抑所产生的反抗思想是一致的,是不合理的社会所造成的。因此,本诗所表达的忧伤之情,仍具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 本诗在写作上很有些特色。诗人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的侧面,塑造了行客这个艺术形象 从结构上看,按着客子离别、行途和感受的事件顺序,加以篇章构制,使人物的形象逐渐鲜明,感情愈来愈痛楚。语言句式和修辞方面也是灵活多变的,既有接字的句式,又有叠词对句,还有比兴、议论与烘衬等等,这种综合艺术方法的运用,使得诗歌错落有致、情调隽永,形象动人,情感奔放,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