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攪腹戟與刀。”詩句出處:《寄韋珩》;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
初拜柳州出東郊,道旁相送皆賢豪。回眸炫晃別群玉, 獨赴異域穿蓬蒿。炎煙六月咽口鼻,胸鳴肩舉不可逃。 桂州西南又千裡,漓水鬥石麻蘭高。陰森野葛交蔽日, 懸蛇結虺如蒲萄。到官數宿賊滿野,縛壯殺老啼且號。 饑行夜坐設方略,籠銅枹鼓手所操。奇瘡釘骨狀如箭, 鬼手脫命爭纖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攪腹戟與刀。 邇來氣少筋骨露,蒼白瀄汩盈顛毛。君今矻矻又竄逐, 辭賦已復窮詩騷。神兵廟略頻破虜,四溟不日清風濤。 聖恩倘忽念地葦,十年踐蹈久已勞。幸因解網入鳥獸, 畢命江海終遊遨。願言未果身益老,起望東北心滔滔。
|
【註釋】:
今:
①此時;現在。《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戰國策·趙策四》:“老夫今者殊不欲食。”《左傳·襄公二年》:“(崔子)今不來矣。”②現代。與“古”相對。《禮記·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違反。)《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③今日。《詩經·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庶:多。士:指未婚男子。迨dài:及;到。)④當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⑤將要;將會。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⑥不久。《史記·申屠嘉列傳》:“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⑦假如;如果。《史記·項羽本紀》:“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傳·桓公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蘇軾《喜雨亭記》:“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十二個月為一年。《莊子·秋水》:“湯之時,八年七旱。”③年紀;年歲。《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④帝王的年號。改年叫改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改年為延康。”噬:
①吃;咬。柳宗元《封建論》:“人不能搏噬。”②吞;侵吞。潘嶽《西征賦》:“逾十葉以逮赧,邦分崩而為二;竟橫噬於虎口,輸文武之神器。”(十葉:十代。赧:周赧王。)毒:
①有害之物。《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周易·噬嗑》:“六三,噬臘肉,遇毒。”②放毒;毒死;下毒。《北史·長孫晟傳》:“突厥飲泉,易可行毒,因取諸藥毒水上流,達頭人畜飲之多死。”③毒害;危害。蘇軾《教戰守策》:“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④痛恨。《後漢書·袁紹傳》:“令人憤毒。”柳宗元《捕蛇者說》:“若毒之乎?”得:
①獲取;得到。《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賢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齋志異·促織》:“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莊稼;收獲;思想上獲得;心得。漢·晁錯《論貴粟疏》:“亡(wú)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⑤能;能夠《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⑥表示某種動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羅公遠》:“試令羅公取,取不得則羅公輸,取得則僧輸。”⑦需要;應該;必須。《史記·項羽本紀》:“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適;正確。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於彼計則得。”《漢書·敘傳上》:“歷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瞭。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學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霍:
①鳥疾飛的聲音。引為迅速。《荀子·議兵》:“勞苦煩辱則必奔,霍焉離耳。”(奔:奔逃。離:離散。)枚乘《七發》:“涊然汗出,霍然病已。”②大山繞小山。晁補之《酬李唐臣贈山水短軸》:“大山宮,小山霍,欲識山高觀石腳。”(宮:圍繞。)③通“藿”。豆葉。《漢書·鮑宣傳》:“使奴從賓客,漿酒霍肉。”[霍霍]1.迅速閃動的樣子。劉子翬《諭俗》之八:“乞靈走群祀,晚電明霍霍。”2.象聲詞。古樂府《木蘭詩》:“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疾:
①疾病。《尚書·金縢》:“王有疾,弗豫。”(豫:痊愈。)《墨子·兼愛上》:“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②患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左傳·隱公三年》:“宋穆公疾。”③痛苦;困苦。《管子·小問》:“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史記·滑稽列傳》:“問之民所疾苦。”④毛病。《史記·孔子世傢》:“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⑤憂慮;擔心。《文心雕龍·諸子》:“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章:顯著。)⑥憎恨;厭惡。《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宋史·樊知古傳》:“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⑦通“嫉”,忌妒。《墨子· 尚同下》:“愛民不疾,民無可使。”⑧迅猛;急速。《管子·度地》:“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則疾。”⑨(聲音)大,宏亮。《荀子·勸學》:“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支:
①枝。《詩經·衛風·芄蘭》:“芄(wán)蘭之支。”(芄蘭:植物名。)②動物或人體的四肢。後作“肢”。枚乘《七發》:“四支委隨。”③分支;支派。《史記·秦始皇本紀》:“率其支屬徒居野王。”(徙:遷移。野王:地名。)④枝節。《莊子·列禦寇》:“從事華辭,以支為旨。”⑤支撐;支持。《後漢書·郭太傳》:“天之所廢,不可支也。”(廢:廢棄。)白居易《除夜》:“薄晚支頤坐,中宵枕臂眠。”(薄:迫近。頤:腮。宵:夜。)《國語·越語下》:“皆知其資財不足以支長久也。”⑥支付;供給。《漢書·趙充國傳》:“今大司農所轉谷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大司農:官名。轉:車運。)⑦拒;抵禦。《戰國策·趙策二》:“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⑧地支。指歷法中用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和天幹相配,用以紀年、紀日。十二地支又用以紀十二時辰,每一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支離]1.分散;不完整。《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公為支離之卒。”(支離之卒:被分散的小隊步兵。)2. 散亂,不集中。心:
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 親信的人。攪:
①擾亂;《詩經·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隻攪我心。”(逝:往。梁:魚梁,築以捕魚的壩。)②攪拌;拌和。吳自牧《夢粱錄·育子》:“尊長以金銀釵攪水,名曰‘攪盆釵’。”腹:
①肚子。《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②內心。《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③比喻中央部位。《鹽鐵論·刺復》:“方今為天下之腹,郡諸侯並臻。”④前面。與“背”相對。秦觀《邊防》下:“吾軍糧盡引還,則腹背受敵。”⑤抱在懷中。《詩經·小雅·蓼莪》:“顧我復我,出入腹我。”(復:庇護。)⑥包括;包羅;容納。孟郊《大隱詠·趙記室俶在職無事》:“大道母群物,達人腹眾才。”⑦指懷孕。《大戴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王後腹之七月,而後宴室。’”戟:
①古代的一種兵器,是矛和戈的合體。《史記·項羽本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nà),樊噲側其盾以撞。”(內:接納。)《詩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修我矛戟。”②刺激。柳宗元《與崔饒州論石鐘乳書》:“戟喉癢肺。”《夢溪筆談·異事》:“遇鹿豕,即以尾戟之以食。”③指手臂做成戟的形狀。蘇軾《後怪石供》:“舉手而示蘇子曰:拱此而揖人,人莫不喜;戟此而詈人,人莫不怒。”與:
(一)①給予;授予。《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祿。)②幫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③贊許。《論語·述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④結交;親附。《荀子·王霸》:“不欺其與。”(其與:指所結交的國傢。)⑤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之:其。人:指賢士。)⑥黨與;共事人。《後漢書·寇榮傳》:“於人少所與,以此見害於權寵。”(權寵:權臣;寵臣。)⑦介詞。相當於“跟”。《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⑧連詞。1. 相當於“和”。《漢書·賈誼傳》:“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2.[與其]表示比較。《論語·八佾》:“與其奢也,寧儉。”⑨對付。《史記·燕召公世傢》:“龐煖易與耳。”(二)yú 語氣詞。1.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文信侯:指呂不韋。專:專權。)2.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知:智。)以上意義後作“歟”。 (三)yù 參加。《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師:軍隊。)刀:
①兵器名。《三國志· 吳書·吳主傳》:“於安平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②用來切、割、砍、削的工具。《論語·陽貨》:“割雞焉用牛刀。”③古錢幣名。形狀像刀。《荀子· 富國》:“厚刀佈之斂以奪之財。”④小船。《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 曾不容刀。”⑤量詞。紙張計算單位。通常以一百張為一刀。沈榜《宛署雜記·鄉試》:“包裹紙十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