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注释】:

今:

①此时;现在。《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战国策·赵策四》:“老夫今者殊不欲食。”《左传·襄公二年》:“(崔子)今不来矣。”②现代。与“古”相对。《礼记·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反:违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③今日。《诗经·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庶:多。士:指未婚男子。迨dài:及;到。)④当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⑤将要;将会。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⑥不久。《史记·申屠嘉列传》:“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⑦假如;如果。《史记·项羽本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只:

①鸟一只;一只。《公羊传 ·僖公三十三年》“匹马只轮无反者。”(反:返。)《后汉书·王乔传》:“于是候鸟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舃焉。”(罗:捕鸟网。舃:鞋。)②单数。《宋史·张洎传》:“肃宗而下,咸只日临朝,双日不坐。”(肃宗:指唐肃宗李亨。临朝:指坐朝问政。)

应:

(一)yīng ①当;应当。《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重则本非应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②古国名。相传为周武王之子的封国,故址在今河南鲁山县东。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论衡·语增》:“周流应聘。”(周流:周游。)②答应;回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允许;同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④适合;合于。《荀子· 天论》:“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⑤应和。《史记·陈涉世家》:“杀之以应陈涉。”苏轼《后赤壁赋》:“山鸣谷应,风起云涌。”⑥对付;处置。《三国志· 魏志·钟繇传》:“得所送马,甚应其急。”⑦应验;证实。《后汉书·郭玉传》:“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⑧小鼓。《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田:大鼓。县:悬挂。)

还:

(一)①返回;回到原地或恢复原位。《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还,入于郑,郑伯将享之。”(郑伯:指郑文公。享:设宴招待。)《史记·项羽本纪》:“还军霸上。”②恢复。《魏书·显祖纪》:“诸非劳超迁者,亦各还初。”(劳:功劳。迁:晋升。)③交还;归还。《荀子·尧问》:“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见者三十人。”也指交纳。杜甫《岁晏行》:“割慈忍爱还租庸。”(庸:抵偿劳役的布帛。)④顾;回头。潘岳《伤弱子辞》:“还眺兮坟瘗(yì),草莽莽兮木森森。”(瘗:埋葬物。)《史记·滑稽列传》:“疾步数还顾。”⑤偿还。江淹《恨赋》:“裂帛系书,誓还汉恩。”(系:绑。书:信。)⑥通“环”。环绕。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⑦《汉书·食货志上》:“还庐树桑。”(庐:房舍。) (二)xuán ①旋转。《国语·吴语》:“大夫种(zhǒng)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种:指越大夫文种。玩:玩弄。)②立即;迅速。《荀子·王霸》:“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③轻盈快捷的样子。《诗经·齐风·还》:“子之还兮,遭我乎峱(náo)之间兮。”(峱:古山名。) (三)hái 副词。①仍;尚。杜甫《泛江》诗:“乱离还奏乐,漂泊且听歌。”②再;又。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③更。杜甫《奉待严大夫》诗:“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

寄:

①寄居;依附。《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虵(shé)蟺(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跪:腿。螯:钳夹。虵:同“蛇”。蟺:同“鳝”。)《战国策·齐策四》:“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②托付;委托。《汉书·丙吉传》:“受襁褓之属(zhǔ),任天下之寄。”(属:委托。)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③借。《战国策·东周策》:“寡人将寄径于梁。”

寄宿:

暂时借住。白居易《闲吟》:“官寺行香少,僧房~~多。”

宿:

(一)①住宿;过夜。《诗经·邶风·泉水》:“出宿于泲。”《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止:留。)②住宿的地方;住所。《周礼·地官·遗人》:“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③夜。《战国策·赵策三》:“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④隔年的。屈原《离骚》:“夕揽洲之宿莽。”《汉书·武帝纪》:“劝有水灾郡种宿麦。”⑤素来;一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权:孙权。备:刘备。)⑥年老的;久于其事的。《战国策·魏第二》:“田朌,宿将也。”⑦有名望的人。《后汉书·朱浮传》:“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属。”(辟bì:征召。) (二)xiù星宿,特指二十八宿。《论衡·祀义》:“天有列宿。”

明:

①明亮;光明。《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②照亮。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火尚足以明也。”③明显;明白。《战国策·齐策一》:“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④公开。《战国策·赵策四》:“太后明谓左右。”又显露。柳宗元《小石潭记》:“明灭可见。”⑤说明;表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⑥贤明;英明。诸葛亮《前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⑦聪明;智慧。《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放弃。)⑧视力;眼力。又视力好。《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⑨白天。张煌言《拟古》之二:“晦明本如毂(gǔ),日日相推移。”(晦:黑夜。毂:车轮的中心。)⑩旧指阳世间。颜延之《和谢监灵运一首》:“人神幽明绝。”(幽:指阴间。绝:指时乱不得祭祀。)(11)次(日或年)。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南海:指浙江佛教胜地普陀山。)(12)朝代名。朱元璋建于公元1368年,1661年为清王朝所代替。[明堂]古代天子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古乐府《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器]即“冥器”。古代殉葬用的器物。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摆设明器,好生齐整。”(大人家:大户人家。)

朝:

(一)①朝见。《礼记·内则》:“昧爽而朝。”②拜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qióng)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临邛:地名。令:县令。缪:诈。)③朝廷。《诗经·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④朝代。杜甫《诸将》:“汉朝陵墓对南山。”⑤政事。《西京杂记》卷一:“上(汉武帝)时服此裘以听朝。”(服:穿。)⑥官府大堂。《后汉书·刘宠传》:“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⑦介词。面对;向。[朝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商朝曾在这里建都。 (二)zhāo ①早晨。《诗经·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从事。”②日;天。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拂:

(一)①擦拭;除去灰尘。《楚辞·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龟。”(詹尹:郑詹尹,太卜名。策:蓍草,占卜用。龟:龟壳,占卜用。)②轻轻擦过;掠过。张衡《思玄赋》:“寒风凄而永至兮,拂穹岫之骚骚。”③抖动;挥动。《逸周书·时训》:“鸣鸠拂其羽。”④违背;违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忠言拂于耳。”⑤击。刘向《说苑·杂言》:“干将莫邪,拂钟不铮。”⑥弹奏。李端《听筝》:“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二)bì 通“弼”。辅助。《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曙:

①拂晓。《楚辞·九章·悲回风》:“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②日出。《淮南子·天文》:“日入于虞渊之汜(sì),曙于蒙谷之浦。”(虞渊、蒙谷:传说为日入和日出的地方。汜、浦:都指水边。)③朝;旦。与“一”连用。《吕氏春秋·重己》:“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之。”

与:

(一)①给予;授予。《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禄。)②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③赞许。《论语·述而》:“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④结交;亲附。《荀子·王霸》:“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⑤盟国;友邦。《荀子·王制》:“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之:其。人:指贤士。)⑥党与;共事人。《后汉书·寇荣传》:“于人少所与,以此见害于权宠。”(权宠:权臣;宠臣。)⑦介词。相当于“跟”。《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⑧连词。1. 相当于“和”。《汉书·贾谊传》:“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2.[与其]表示比较。《论语·八佾》:“与其奢也,宁俭。”⑨对付。《史记·燕召公世家》:“庞煖易与耳。”(二)yú 语气词。1.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文信侯:指吕不韦。专:专权。)2.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知:智。)以上意义后作“欤”。 (三)yù 参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师:军队。)

君:

①君主。《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大:伟大。)②封号。《战国策·燕策二》:“乐毅奔赵,赵封以望诺君。”《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信陵君列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③对人的尊称。《战国策·齐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地名。)特指妻妾称夫,子孙称父祖辈。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宰:指县令。)[君子]与“小人”相对。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这就可以了。)

辞:

①口供。《周礼·秋官· 乡士》:“听其狱讼,察其辞。”(察:审察。)柳宗元《断刑论下》:“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②言词;文词。《庄子·盗跖》:“多辞缪说。”陆机《文赋》:“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③告诉。《礼记·檀弓上》:“使人辞于狐突。”④推辞;不接受。《论语·雍也》:“与之粟九百,辞。”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固辞不受。”⑤告别;离开。陶潜《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⑥辞退;解除。《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便脱去那领朝衫,辞官不作。”⑦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文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释义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诗句出处:《寄宿田家》;是唐朝诗人高适的作品。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鬓白未曾记日月,
山青每到识春时。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客来满酌清尊酒,
感兴平吟才子诗。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今夜只应还寄宿,
明朝拂曙与君辞。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