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什么是词的“换头·过片·么”? |
释义 | 什么是词的“换头·过片·么”?词的最早形式是不分片段的单遍小令。后来发展到重叠两遍 的,于是出现了分上下二遍的令词。《花庵词选》收张泌江城子二 首,注云:“唐词多无换头。如此词两段,自是两首。故两押情字。今 人不知,合为一首,则误矣。”可知当时俗本,曾误以二首合为一首, 认为是重头小令。幸而词中两押情字,可证明其原来是两首,否则 就不容易辨别了。《花间集》收牛峤江城子二首,也都是单遍(第二首 有误字)。宋代苏东坡作《江城子》十二首,都用牛峤词体重叠一遍, 这种情况,宋人称为“叠韵”。晁无咎有一首词,题作《梁州令叠韵》, 是用两首《粱州令》连为一首。《梁州令》原来是上下两遍的令词,现 在又重叠一首,就成为四遍的慢词了。 词从单遍发展为两遍,最初是上下两遍句式完全相同。例如 《采桑子》《生查子》《卜算子》《蝶恋花》《玉楼春》《钗头凤》《踏莎行》 之类。后来,在下遍开始处稍稍改变音乐的节奏,因而就相应地改 变了歌词的句式。例如《清商怨》《一斛珠》《望远行》《思越人》《夜游 宫》《阮郎归》《忆秦娥》等等都是。凡是下遍开始处的句式与上遍开 始处不同的,这叫做换头。 有人以为换头是一个词乐名词,因为诗与曲都没有换头。其实 不然,在唐代的诗论里,已有了换头这个名词。宋代以后,这个名词 仅用于词,谁都不知道诗亦有换头,因此更无人知道换头是从唐诗 的理论中继承下来的名词。日本和尚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有 《论调声》一章,他说:“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一曰护腰, 一曰相承。”以下举了一首《蓬州野望》五言律诗为例,以说明换头 的意义。他说:“第一句头二字平声,第二句头两字当用仄声,第三 句头两句仍用仄声,第四句头两字又宜用平声。第五句头两字仍用 平声,第六句头两字当用仄声。第七句头两字仍用仄声,第八句头 两字又当用平声。如此轮转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仅换每 句第一字,则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头也。”据此可知换头这个名 词,起于唐人诗律,大概是相对于八病中的平头而言的。遍照金刚 这部著作,过去没有流传于中国,唐宋人诗话中,亦从来没有提到 过换头。所以无人知道换头这个名词的来历。清末刘熙载在他的 《艺概》中说:“词有过变,隐本于诗。《宋书·谢灵运传论》云:‘前有 浮声,则后须切响。’盖言诗当前后变化也。而双调换头之消息,即 此已寓。”刘熙载没有见过《文镜秘府论》已想到词的换头源于诗 律,刘氏词学之深,极可佩服。 《苕溪渔隐丛话》引《李翰林集后序》,略谓“李白既承诏撰清平 辞三章,上命梨园子弟略约调抚丝竹,遂促李龟年歌之。太真妃持 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上因调玉管以倚曲,每 曲徧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这一段记载,说明了乐曲中有换头的 缘起。 换头又称为过,或曰过处,或曰过片。因为音乐奏到这里,都要 加繁声,歌词从上遍过度到下遍,听者不觉得是上遍的重新开始。 这个过字就是现今所谓过门。《乐府指述》用过处,如“过处多是自 叙”,“过处要清新”。《词旨》《词源》用过片,如“过片不可断意”,“最 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这里所谓过、过处、过片,都 是指下遍起句而言。胡元仪注《词旨》云:“过片,谓词上下分段处 也。”这个注,意义非常含混。如果说“上下分段处”,那么上遍的结 句也可以说是过片了。 换头这个名词,宋代词家还有另一种用法:指一首词的下遍全 部。例如上文所引《花庵词选》云:“唐词多无换头”,这句话的意义 是说唐词仅有单遍,没有下遍。《苕溪渔隐丛话》论东坡《卜算子·缺 月挂疏桐》云:“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 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这里所谓换头,显然是 指下遍全部而言,并不专指下遍的起句。况且《卜算子》是重头小 令,下遍并不换头,由此可见宋人竟以词的下遍为换头了。 换头又称过拍。这也是明清时代流行的语词。词以一句为一 拍,拍字就可以代句字用,于是称过处为过拍。但是况周颐《蕙风词 话》中,凡是讲到过拍,都是指上遍结句而言,例如:廖世美《烛影摇 红》过拍云“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又云:“许古行香子过 拍云: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查两家原作,况氏所谓过拍,都是 上遍的歇拍(结尾句),又太清春《鹧鸪天》词上片结句云:“世人莫恋 香花好,花到香浓是谢时。”蕙风批云:“过拍具大澈悟。”又蕙风论 词云:“曲有煞尾,有度尾。煞尾如战马收僵,度尾如水穷云起。煞尾 犹词之歇拍也,度尾犹词之过拍也,如水穷云起,带起下意也。填词 则不然,过拍只须结束上段,笔宜沉着;换头另意另起,笔宜挺劲。 稍涉曲法,即嫌伤格,此词与曲之不同也。”从这些例句中,可以发 现况氏以上遍的结尾句为过拍,下遍之起句为换头,全词的结尾为 歇拍,这是很大的错误。过拍就是换头,而上遍的结句亦可以称为 歇拍。况氏一代词家,对于这些名词,似乎还没有了解宋人的用法。 蔡嵩云引况氏这些话来诠释《乐府指迷》中有关过处的文句,更惑 人不浅。不知蔡氏当时为什么未发现况氏的错误。曲以套为组织单 位,一套之尾,谓之煞尾。中间有时亦可有尾,乃是前曲的尾声,借 此以过度至后曲,故称度尾。这是诸宫调的余风,与词的过拍没有 相似之处。 换头亦有人称为过腔。许穆堂《自怡轩词选》中选了姜夔、周 密、詹正三家的霓裳中序第一,批云:“后两阕过腔第五句较姜多一 二衬字。”又选了辛弃疾、姜夔的永遇乐,批云:“过腔第二句平仄 与前首互弃,想可通融。”可知许氏所谓过腔,就是换头或下遍,但 过腔这个名词,别有意义,绝不能这样使用,这是许穆堂的错误,所 谓过腔,其本意是以一个曲子,翻入别一个宫调中吹奏。姜白石自 制湘月一曲,即用念奴娇鬲指声,移入双调中吹奏。鬲指,又称过 腔。姜氏在此词自序中言之甚详,怎么可以称过片为过腔呢? 一首词的下遍,亦有称为么的。元代词人白朴的《天籁集》中有 《水龙吟》词的小序云:“么前三字用厌者,见田不伐《萍沤集》水龙 吟二首,皆如此。田妙于音,盖仄无疑。或用平字,恐不堪协。”这里 所谓“么前三字”,即上遍的最后三字。可知白朴以下遍为么,这是 借用了北曲名词。北曲以同前之曲为么遍,简称为么。白朴是北方 人,故用北曲语,南方词人中,未见有此用法。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