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五城锁钥 三省通衢 |
释义 | 五城锁钥 三省通衢乌拉古城位于吉林市西北7公里处,原称布哈特乌拉。布哈特是满语,意为打猎;乌拉是沿江的意思。 乌拉古城至今仍是满族的聚居地,许多建筑物依然留有满族的民族风格。这里民风朴厚,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俗,每逢年节,要请“萨满”、拜神祗,供天地之位,制作满族糕点,施行满族礼节。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离乌拉古城6里的杨屯调查,发现这里保存着早期“西团山文化”及渤海晚期的墓葬遗迹和稀有的陶器等物品。据考证,认为此地为周秦时期满族的远祖“肃慎”氏族的游牧区。 乌拉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内、中、外三重城墙,四隅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一夯土垒筑的高台,长约50米,宽约28米,高7米;台前有花岗岩铺就的石阶,共四十三级,此台被当地人称为“白花点将台”。 乌拉古城是明朝时海西女真族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四个部落——乌拉、辉发、叶赫、哈达合称为扈伦四部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后来乌拉部日渐强盛,它的首领布颜通过战争吞并了其他三个部落,自称“乌拉贝勒”,并且在辽金时代旧城的基础上垒土筑城。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清太祖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亲率大军征伐,逐走布颜的孙子布占泰,至此,乌拉国历经四代而灭亡。 海西女真族长期生活在长白山、松花江、牡丹江流域,这一带被奉为清王朝的“龙兴宝地”。乌拉古城又是当时防御沙皇侵略的重镇之一,是北方水陆交通的枢纽。清《打牲乌拉地方乡土志》载:“乌拉城,远迎长白,可谓五城锁钥,近绕松花,乃三省通衢。”故清王朝对其极为重视。 由于旧城屡遭水患,康熙四十五年(1706),迁城重建,夯土筑城。周围八里,设东、西、南、北四门;中街建起高大牌楼门二座,商贾集于西门之外,旗人、汉人不杂居。宽阔宏深的总管衙门建于十字街东,还修有关帝、城隍、药王、观音四庙及土地、仓神、昭忠三祠,是一座规划完整、格局方正的城池。 康熙二十九年曾在明代古城旧址的“白花点将台”上修建了一座“三霄娘娘庙”。关于“白花点将台”民间有一个传说。元代时,松花江西岸有个海郡国。国王的三女儿白花公主从小与虎儿订了亲。后来虎儿的父亲遭到陷害而流落他乡,虎儿也没有了下落。白花公主成年后,海郡国王衰老了,国力日益下降,屡屡遭到邻国的侵袭。在这危难之中,海郡国元帅铁头强迫白花公主做他的儿媳妇,白花公主坚决不从。后来,国王战死,白花公主在丞相的协助下率领百姓东迁,并要求每个人都带上一包家乡的土。来到江东后,他们重新筑城,并用家乡土筑成一座点将台,以此告诫百姓不忘家乡,一定要收复故土。这就是“白花点将台”。 从此,白花公主率人操练武艺,又出榜招贤。青年渔民姜海俊被招入军中,因为他性格忠厚、屡立战功,白花公主封他为“副元帅”,并渐渐爱上了他。铁头元帅十分愤怒,设计用酒灌醉了姜海俊,把他抬入公主的卧室内,不料被公主识破,铁头见阴谋败露,便投降了敌国。白花公主与姜海俊一起消灭了铁头。几年后,国力日趋强盛,姜海俊升任元帅,率兵收复了故土。姜海俊原来就是虎儿。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