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五、显晦 |
释义 | 五、显晦这里偏重于暗示方面。 “显”,明白;“晦”,含蓄。 讨论“显晦”之问题,一向都有。《左传》:“鲁人以为敏。”就说到此点。 又,杜预《左传·序》说《春秋》五例:“微而显(微,实即含蓄,晦)——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以上皆晦,即含蓄。)尽而不汙——直书其事,具文见意。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亡,欲盖而章。”只有“尽而不汙”一项是直说的,显;而其他四项都晦。可见,讲《春秋》(讲《诗》也一样)都重含蓄。 《诗》要“谲谏”。“讽刺”,也是要晦。 后来之文也一向重含蓄。 《文心雕龙》有《隐秀》篇。(今之《隐秀》篇伪。只有两句真,就是:“情在言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史通》有《叙事》篇,言“尚简用晦”,要含蓄而不露。 “隽永”一词,“隽”是关于“神”方面,而“永”就是要含蓄。 又言“微妙”,也是要含蓄。 “诡曲”,是晦得过分,但仍能懂。 “晦涩”,就是说太晦而不能懂得。 古又有说“尽言”。《春秋》有时“尽而不汙”。又《沧浪诗话》说,诗有两种:一是优游不迫,二是沉着痛快。“沉着痛快”就是“尽言”。 《诗》如“投畀有北”等语,也是痛快,尽言。 古时《春秋》、《诗》都有含蓄与痛快二方面。楚辞亦然。但魏晋重晦;而宋则多主尽,但仍有主晦者。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