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云贵音乐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
释义 | 云贵音乐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云南元谋猿人的发现以及云贵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存在足以证明,早在人类的幼年期,这里就有原始人的活动。新石器文化的多种多样,同样也反映出这里多民族属性的复杂,它们不但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而且还有与内地新石器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汉族人口在云贵属于外地移民,其人数也是由少到多,直到十四世纪才有大批汉人出现在云贵高原。直至今天,少数民族在数量上占云南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占贵州人口的四分之一。这种历史的特殊情况,无疑造成汉族与兄弟民族间长期相互交流、吸收、融合而形成的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特色。 有关云贵在先秦时期与内地的关系,文献记载很少描述。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就开始从川滇交界的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一条通往云南东北部曲靖的通道,由于这条路路宽仅有五尺,所以当时人们称它为“五尺道”,这条道把关中到四川,四川到云贵连接起来,形成“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于是云南的牛马运入四川,四川的铁器输入云南,商人往来,络绎不绝。可见从秦汉开始,云贵与四川同我国西北地区已有了文化传播的渠道,而最早进入云贵的汉族也大多来自四川以及西北一带。 从地理与行政区划方面看,云贵高原山多石头多,可耕的农田大都为小块地段。没有像北方这样大面积的平原。当地流行着这样的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主要指贵州一带地少人穷而言。云南则不同,一向有“小天府”之称。人称四川为“天府之国”,是说它富裕,云南比四川稍差些,也是个较富的地方。气候也好,昆明“四季如春”,云南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种三季水稻。相比之下云南比贵州农民的生活要好得多。贵州汉族多与兄弟民族杂居,而云南汉族聚居区则比较集中,因此民族间音乐交融的程度也有些差异。贵州与云南的民歌相比较,后者更具委婉抒情气质。这与上述情况的差异不无关系。至于行政区划,历来云贵与四川很难截然分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政府根据全国各地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把全国划分成十二个区域,把云贵的西南边郡和关中、四川一带划为一个区域,称为“秦地”。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原“西南夷”地区统称“南中”,“南中”实际包括现在的云南、黔西、川西南部分地区,当时称“越嶲郡”。直到十八世纪初期,以贵州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一直辖于巴蜀。再加上云、贵、川汉族方言都使用“西南官话”等原因,使这三个地区在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音乐文化在内,尤其是与地方方言关系密切的民间歌曲、戏曲、说唱等等,在风格特点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秦汉时期,云贵各兄弟民族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也逐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汉代对云南进行移民屯田,随着不少移民的迁入,政治经济上和内地交往密切,汉文字至迟自西汉起就开始在云南使用。东汉以后,“大姓”全面模仿内地汉族生活方式,内地的影响更加显著。如在滇池地区呈贡归化东汉墓中发现了抚琴陶俑和吹箫陶俑,说明古琴这样的内地乐器也已传入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椭圆形编钟,风格独特。同时,至少在西汉或更早时期,云南一些地区(如滇池地区)和内地在乐舞方面就具有某些共同之处。 椭圆形编钟(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 唐代中原文化对于云贵的影响,佛教佛经的传播起了桥梁作用。佛教音乐对于云贵的民间器乐的发展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洞经音乐保存至今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从汉族移民在云贵的发展史看,明代以前迁到云南的汉人,大都融合于少数民族之中,明代前汉族移民的文化,也融于兄弟民族的文化。明代在云南腹地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先后迁来云南的汉族人口总数将近三百万人。据《滇粹》中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兰玉、沐英率三十万大军入滇平定云南,实行屯田戍边;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沐英又奉朱元璋之命再次“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万人滇”。这就远远超过当时云南境内少数民族人口。所以,今天云南的汉族,十有九家都说他们的祖先是洪武年间从南京迁来的。但根据史书记载,移来的时期并不全是洪武年间。移民的原籍除南京以外,以江南、湖广、江西、浙江四地移来者较多;其次是四川、陕西、河南、山西、广东、福建、山东、广西、北平等地。(参阅《蒙化县志》)这些移民通过大规模的“军屯”、“民屯”在云贵扎下根来,聚居于肥沃的大小“坝子”垦荒农耕。 从上述汉族移民的历史,不难看出贵州受来自四川、江西、湖南、江苏的民间音乐的影响较大,可以说云贵的音乐文化主要受楚文化与吴文化的影响,而许多现存民歌、说唱、戏曲大部分是从明、清时期形成的。汉族移民与周围错杂而居的各兄弟民族展开持久的交汇融合,从而成就了多元混血风格的云贵文化。(参阅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田方、陈一筠主编《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