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乱世不苟 大笑下士
释义

乱世不苟 大笑下士

傅山是一个忠厚老实的读书人,淡于名利,而勤于读书。其字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传下来的有 《上兰五龙洞场圃记》,据《霜红龛集》的编刊者刘飞云,为崇祯十四年(1641)所书。字里行间,潇洒多姿,如果把它放入宋明人的简牍及汇帖中,一点也不显特殊。宋明文人喜用生僻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不例外。他腹笥充盈,所以信手拈来,诗文中表现出一种怪味。明末是个乱世,书法上出了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名家,这种情况不可能不影响傅山,表现在傅山的字里,也有一种怪味。
明末文人颇多幻想,及至国破家亡日益临近时,方深深地体味到幻灭的痛苦。他们的痛苦是如此巨大,如此深沉,以致一腔悲愤充塞天地。不能说那些自杀殉国的人都是窝囊废,他们的怨愤之情已经无法倾泄,只好一死了之。傅山有诗表达了这种心情: “明月清风遗恨在,千秋万禩属谁知。”这种悲剧的性质,到了清初才真正充分的显示出来。虽然说战争结束了,天下终于太平,实际上却是流血不止。这不仅是文人们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全社会全民族的悲剧。当时是“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见马叙伦《读书续记》卷一)。活着的人服装发式必须旗装,死了入殓时可着明朝服饰;男人改为旗装,女人依然缠足; 妓女着旗装,戏子在台上依然是明朝服装。当时这就叫亡国。崇祯十七年,也就是顺治元年(1644)四月李自成进北京,五月南逃,十月清兵占领太原,立即下令剃发。当时傅山负母逃乱寿阳山中,闻剃发令下,便进寿阳五峰山龙池观拜道长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出家当了道士。傅山决心做个隐士,而隐士是不容易做的。
傅山先学赵孟頫,后改学颜鲁公。对颜鲁公的人和字推崇备至,简直是五体投地了。傅山的颜体写得极好,流传下来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都非常端庄遒劲。他的小楷也用颜体。邓散木说: “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像他的为人。”(邓散木《临池偶得》)仔细阅读傅山此时的小楷和楹联,都是严格的颜书正统,只是过于严肃,用力过猛,剑拔驽张,如临大敌。可见他的心情正在一种极度奋发的状态之下,表现出一种奋不顾身的抗争精神。
傅山曾于顺治十年因反清而被捕入狱。
傅山有《甲申守岁》诗二首: “三十八岁尽可死,凄凄不死复何言……蒲坐小团消客夜,烛深寒泪下残编。远臣有历谈天度,处士无年纪帝图……朝元白兽尊当殿,梦入南天建业都。”明亡之年他三十八岁,他认为当时就应该殉国。入狱时他已四十七岁,便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傅山的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她曾对傅山的朋友们说:“我儿被捕,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就是死了也值得,不必救他。不过,我只有一个儿子,能够保全下来,延续傅氏香火,也就够了。”(见郝树侯 《傅山传》)做母亲的一句“不必救他”不仅表明她的大义凛然的气概,而且也充分反映出傅山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傅山在狱中 “抗词不屈,绝食数日,几死” (见全祖望 《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后来傅山的朋友们出奇计,终于救出了傅山。傅山出狱后有一首诗写道: “病还山寺可,生出狱门羞。有头朝老母,无颜对神州。”他虽然没有壮烈牺牲,但是其慷慨悲壮已足以光照千古了。
傅山与他同时代的学者相比,在他的诗文中没有一点替圣人立言,替统治者出谋献策的意思。他是个道士,自称方外,甚至自称侨民。他同统治者之间,真是泾渭分明。这正是傅山非常独特、非常伟大的地方。所以顾炎武赞美他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傅山是不同凡响的。他在反清复明已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却期待着世道人心有所突变。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做 “观化翁”。既然清朝的统治已经渐渐巩固,世道人心正在变坏,他就希望迅速坏下去,以致物极必反发生突变。他深入研究战国诸子的思想成果之后,认为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是可以激励炎黄子孙们真正地奋发起来。他盼望着华夏民族的真正觉醒,盼望着他的儿孙们,全民族的后代们都成为贤能之士。他愿做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自号公它、公之它、石道人。他愿作老臂荒鸡,唤醒世人,从根上铲除暴政。傅山与金圣叹同岁,金圣叹喜欢对皇帝旁敲侧击,同时也对皇帝抱有幻想,傅山却没有任何幻想。他写道: “李白对皇帝只如对常人,作官只如作秀才,才成得狂者。”傅山对《周易·蠱卦·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解释道:“王侯皆真正崇高圣贤,不事乃为高尚。其余所谓王侯,非王侯,而不事之,正平等耳,何高尚之有?”他评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时说:“王彦章粗鲁莽汉,仅死事可,特立死节之目,全未推敲所事所死者为谁也。”这话太尖锐了。什么狗屁皇帝,值得为他死吗!这对那些不论什么皇帝,一见叫做皇帝的人,就匍匐在地的顺民们,无疑是沉重的鞭捶。

傅山隶书对联


天下大乱时,他想做隐士,后来志士仁人以及孤立无援的山民们的血,像河一样地淌,他再也坐不住了。他会看病,他的医道甚高,曾经治好过许多疑难杂症,然而却挡不住鲜血的流淌。于是他由隐士变成了斗士,他的诗文中进发出战斗的精神。他的字也不同以往了,完全成了刚健雄强的蔑视一切的面目。
这个时期,也就是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在傅山的思想上和书法艺术上是大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有两件书法作品,都是长篇巨制,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件是《祝曹硕公六十寿》十二条屏,另一件是《祝锡予六十寿》十二条屏。这两件书法作品都是写在整幅的绫子上,八、九尺长,一写就是十二条。那雄伟的气势,浓妍的笔墨,一见之后使人觉得仿佛突然置身于深山大川之中,遇见了风雨雷电,出现了林薄晦明、猛兽突奔的情景,有一种震撼胸臆的强烈感觉。
《祝曹硕公六十寿》十二条屏的创作时间,比较容易确定。文中有“杜门十三、四年”之语,可见是明亡以后十三、四年,即顺治十四年,傅山五十一岁时的作品。这件作品带着浓重的颜体的味道,但是已经显示出一种对颜体的不满足,想从唐人的死板规矩中挣脱出来。这种把颜体打碎然后重新组合的新体势,表现着深深的痛苦和强烈的愤怒。这曹硕公曾经是傅山在三立书院的同学,“国变后,乃遂闭门谢人事,读书咏歌先王,教子弟研经以需”,决心做一个“所谓无用人者”,也就是不肯为新王朝效力的人。傅山赞美他: “正风旁风,逐渐随潮,风波震荡,一柁默操,愈静愈慎,愈变愈不变,因而载者不知其在风波中,而读书咏歌先王者亦不废。”愈变指世势,愈不变指自己的初衷。实在说来这种“一柁默操”的精神是非常难得的。文中提到闫尔梅,字古古。“吾乃今说南来,复得一彭城古古先生,亦老孝廉,不应今世,汗漫去乡国,旧善骑射,今而不试,时寄豪诗酒间,几不可知,而天笃之,尚偃蹇浮沉于今兹。我方外人,闻之起舞增气。先生闻之能不起舞增气者也。请三爵。是气也,概不可一世计也。”最后一句极为重要。如果真的像傅山所期望的那样,全民族彻底地觉醒起来,振奋起来,其功效确实是不可一世计也。
《祝锡予六十寿》十二条屏的创作时间,距离前一件作品却有相当的间隔。这是一首四十韵的五言排律,前有序,后有跋。诗一开始就说:“蝎结丹崖老,鹤栖翠柏旁。”丹崖是傅山的别号,自称老,想在六十以上了。“神农既久远,虞夏已通商。”就像上古的改朝换代一样,他亲身经历的 “国变”也已经成为历史了。“深藏佯守黑,较軩到侨黄。”侨黄也是傅山的别号,老子说:“知白守黑”,在他来说,也只是一种深藏之计了。诗中只是记述当时客人来访的情形,朋友间的高谊,兄弟间的情怀,几乎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话题了。后面的跋中说: “老臂作痛,焚研久矣”。可见他已经有几年不写字了,故说 “焚研久矣”。这个时期,傅山隐居在崛山多福寺中,潜心研究先秦诸子,同时也研究佛经道藏和儒家的经典。他这一段不写字而研究诸子和经典的结果,在思想上得到了真正的高扬,而在书法上则产生了全新的面目。所以在 《祝锡予六十寿》十二条屏中,结字更加飞动,用笔更加灵活,证明他的书法正在向前猛冲,已经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此时他的笔下,不仅赵董影响,甚至连颜体的影响也不见了。傅山到此时,才真正有了自己的面目,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而不是学来的特色。“焚研久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经验,即仅仅是每天不停的写字,这是不够的,这最多只能培养出一个熟练工。甚至仅仅是注重钻研技法也是不够的。书法作为艺术,功夫不在手上。它里面所包涵的技术、技法、技巧等等,是很有限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那些仅仅知道钻研技法,甚至鼓吹技法、卖弄技法的人,他们的字一写就好,永远写不坏。最终他们的这种所谓好,也只能是低水平的,直截了当说就是匠人们的所谓好而已。傅山却不然。傅山经常写坏,或说写不好。他的书法作品,有的水平极高,有的很不像样。因为是傅山先生的遗墨,都被保存下来了。当然其中肯定会有不少赝品,这又当别论。傅山不给为人不正的人,或说他不喜欢的人写字。可以把这一点说成是他生性耿介的一例。傅山不喜欢当人写字。有的人为了得到他的真迹,立逼当面动笔,此时心中极不舒服。所以傅山说: “当人作者,无一可观。”当然更不要说“表演”了。清人笔记《里乘》里有一则,记载着傅山写字是在夜晚,独自一个人,一边哼着小曲。因为突然有人打扰,败了兴致,傅山便拂然而去。
从以上两件作品的对比中,我们就可以得出傅山的另一件重要的代表作——《丹枫阁记》的创作时间来。在《丹枫阁记》里还有很深的赵董的影响,颜体的影响,甚至王铎的影响。作品后面有跋,写到跋文,越写越草。后面比较放得开,比较精彩。后面的字,已经是他自己的字了,已经能表现他的功力和个性。后人对这件作品评价甚高,说是《兰亭序》、《祭侄文》之后,天下行书第三。傅山先生在世时名气就很大,先生的道德文章受到普遍尊仰。死后山西人把他当作神仙,有种种灵异,传说至今。当然对他的书法作品,给予崇高的赞誉,也是很自然的。不过平心而论,《丹枫阁记》在中国书法史上自有一席之地。它是不是超过了古人,这不好说。但是,自傅山之后,还没有人能达到它的水平,这或许是可以肯定的。
傅山在进入老年以后,主要精力是研究东周学术。他在这方面的伟大贡献,受到历史家们的高度评价。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中有傅山的专章。傅山在晚年,不再拒绝写字了,他开始了新的探索:隶书直学两汉,草书直学二王。他的方法是在临习时,把二王的草书帖放大,写成条幅。这种方法可能是王铎创造的,傅山受其影响,原路紧跟上来。这种方法见效颇快。大幅狂草需要肩肘之力,仅仅在不盈尺的简牍中涵泳,肩肘之力何由而生?现在能见到的这种临习之作,碰巧有两件是一样的内容,都是临王羲之的“伏槐清和帖”,水平截然不同。一件是晋祠文管局的藏品,一件是山西博物馆的藏品。前一件水平很差,后一件水平极高。前一件可能是第一遍临,后来熟练了,才有后一件的水平。这件作品上有纪年,辛酉。这一年是康熙十年(1681),傅山七十五岁。仔细阅读这两件作品,就可以发现,傅山晚年依然在用心研究笔法,他所着意追求的,正是生动灵活变化莫测的中锋。

傅山草书


傅山晚年对二王书法的深入研习,引出了对赵孟頫的新看法。他晚年有一首诗,题为《秉烛》:“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斲轮”语出《庄子·天道》:“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可见此诗是傅山七十岁以后的诗。赵斯指赵孟頫,管婢指赵孟頫妻管仲姬,字道升;奇人则指赵孟頫夫妇。傅山青年时期学赵字,后来完全是出于政治思想上的原因而痛骂赵字,并且一再告诫儿孙们千万不可学赵字。到了晚年,在深入研究二王之后,又转而服膺赵孟頫,把赵氏看作奇异的天才。诗最后说,“斲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我已经七十了,历史留给我的就只有这支笔了,除了写写字,我还能在哪里焕发我的才情呢。在内心深处依然感觉到一种无可奈何的隐痛。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围绕赵孟頫转了一个圈,然而却不是平面上的圈。这好像是一座旋转的阶梯,当他在这个阶梯上转了一圈乃至若干圈之后,他才真正达到了对他自己来说是空前的水平,从而,他才有可能创造出他晚年的许多狂草巨制,这就是“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以及其它许多巨幅条屏。酒还是那种酒,狂却比以往更加狂了。“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末尾署: “七十八翁傅真山书。”这是他去世前不久的作品,很可能是最后的作品。
傅山在世时就有人代笔。先是他的侄子傅仁,后是他的儿子傅眉。傅山去世后,他的字被视为宝物。商人唯利,也难免有造假的事情。所以呈现在后人面前的傅山的书法作品,水平颇为参差。好的特别好,差的着实差。这些好作品在当时无疑都是一流的,有人说这些作品超过了王铎,有人说没有超过王铎。因为书法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所以无法作出恰当的比较。再者,王铎是一代名家,号称神笔,他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点区别,倒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王铎的那些好作品,至少在当时王铎自己还能重新把它们写出来,而傅山的那些好的作品,就在当时,傅山自己也很难把它们再次写出来。即使写出来,也是另一种面目,而且未必就能写好。傅山虽然也说过“手熟为能”的话,但是艺术创作毕竟不是熟练工的事情。傅山自称狂人,自署 “大笑下士”,他永远无法重新制作他已有的作品,因为他无法重复他曾经有过的狂气。这是一切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奥秘,而在书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最为突出。艺术需要有点狂气,正像生物需要水一样。老子叹道: “水哉!水哉!上善若水。”少而狂,倒也无甚足贵;老而狂,那就可贵得很了;如果在广博深入地研读中国的古代典籍之后,仍然能够狂而又狂,如傅山的“老来狂更狂”,那就妙不可言了。“至今妇人孺子咸知其姓名,皆谓文不如诗,诗不如字,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诗文外若真率,实则劲气内敛蕴藉无穷,世人莫能测之。至于伤心故国,虽开怀笑语,而沉痛即隐寓其中,读之令人凄然”(邓之诚撰《清诗纪事初编》卷二)。傅山首先是一个真率诚实的人,所以才成就了一个真率诚实的艺术家。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43:10